三國時期最重要的十大戰爭,都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最重要的十大戰爭,都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184年,東漢爆發黃巾起義,從此中國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這一時期內,各路諸侯紛紛登場,演繹了一場場精彩戰爭。

1黃巾起義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東漢政府號召各路力量參與鎮壓黃巾,從此各路豪強登上了歷史舞台,董卓,曹操,孫堅,劉備等都參與了鎮壓叛亂。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

後果:漢帝衰落,各方諸侯興起

2討伐董卓

黃巾之亂後,董卓接平亂帶兵進入洛陽,挾持了皇帝。

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各路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初期聯軍曹操,孫堅等取得一些勝利,董卓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此後各路諸侯分裂,各自為政。

後果:漢帝淪為傀儡,各地割據開始

3官渡之戰

漢末群雄並起,主要有河北袁紹、河內張楊、兗豫曹操、徐州呂布、揚州袁術、江東孫策、荊州劉表、幽州公孫瓚、南陽張繡等。連年征戰後,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取得了大勝。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後果:曹操統一北方

4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208年率領主力南下,企圖統一全國。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抗擊,孫劉聯軍憑借水軍優勢,佔據地利。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後果:曹操統一被遏止,孫劉力量壯大

5西涼之戰

公元211年,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馬超於是退兵回到了涼州上邽。

212年,馬超潼關之戰失敗不久,第二次起兵,八月佔據冀城,並擊敗了夏侯淵援軍。

213年,原來的西涼刺史韋康舊部下楊阜、姜敘、姜隱、趙昂、尹奉、姚瓊、孔信、武都人李俊、王靈結謀反叛。趁馬超出兵攻打時機,梁寬、趙衢作為內應偷偷佔據冀城。夏侯淵援軍趕到後,馬超失去了根據地,只得投奔漢中依附張魯。

後果:曹操統一西北

6合肥之戰

214年,曹操南征孫權不成,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215年,孫權與劉備平分荊州後,孫權趁曹操在漢中作戰,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出征合肥。

曹魏著名將領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孫權,繼而打敗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於逍遙津,從而解除了合肥之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後果:曹操和孫權戰線穩定

7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

劉備方陣亡吳蘭、雷銅、任夔等,曹操方陣亡夏侯淵、趙顒等,所以從陣亡將領來看,曹操的損失較大。但劉備方前線兵力不足,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見戰爭過程中,劉備方的局勢也不是很樂觀。

後果:劉備與曹操戰線穩定

8荊州之戰

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戰爭前期,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戰爭後期,東吳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

後果:蜀國喪失荊州

9夷陵之戰

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著名將領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後果:蜀漢徹底退出荊州區域

10六出祁山

228年到234年,諸葛亮為了貫徹《隆中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六次北伐。魏軍統帥為司馬懿,六出祁山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佔據了一些地方,但是沒有改變蜀漢和曹魏對峙的割據。諸葛亮病逝後結束,此後蜀漢基本處於守勢。

後果:蜀漢最後的進攻

六出祁山之後,魏蜀吳三國形成對峙,再無大的戰爭。魏國人口多,經濟發達,後期越來越佔據優勢。

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滅亡蜀漢。公元280年,替代魏國的西晉六路並進,滅亡東吳。從184年開始的亂世,到263年終於結束,三國歸晉,統一時代來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