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武將頂級官職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漢末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等群雄逐鹿中原,自然為武將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大舞台,也即對於魏蜀吳三國,都非常重視武將這一群體。在武將立下戰功之後,各個諸侯需要對其加官進爵,以此達到激烈的效果。其中,就進爵來說,指的是爵位上的提升,比如由關內侯進封為亭侯、鄉侯、縣侯等。至於加官,自然是官職上的提升了。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將軍、太尉、大司馬成為三個最頂級的武將官職了,也即達到這三個官職的武將,幾乎都是位極人臣了。比如蜀漢大司馬蔣琬,曹魏曹魏司馬懿,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等。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大將軍、大司馬、太尉,究竟哪個官職更大?也即這三個官職的地位和實權,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一
首先,在漢末三國時期,從官職地位上來看,大司馬在大將軍之上,大將軍則在太尉之上,也即由高到低,依次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尉。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是秦漢的最高武職。在秦朝時期,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並稱為三公。在古代封建王朝下,三公通常指地位最顯赫的三個官職。不過,在秦朝時期,因太尉權勢過重,也即執掌天下兵馬,故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對於太尉來說,依然執掌兵馬。
不過,在漢朝時期,太尉不能直接調動兵馬,例如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時,身為太尉,卻不能進入上將軍呂產所指揮的北軍,只得詐稱皇帝的命令才進入北軍營地並取得指揮權。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太尉依然位列三公,可是,太尉逐漸變成一個虛職,也即地位顯赫,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比如在曹魏歷史上,蔣濟、司馬懿、賈詡、高柔、滿寵等老臣曾擔任太尉一職。相對於他們之前的官職,太尉更偏向於一個榮譽官職。
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國時期,蜀漢並沒有設立太尉一職,至於東吳,太尉也不是一個常設的官職。進一步來說,就蜀漢和東吳來說,三公往往廢置無常,並不如曹魏比較固定。相對於太尉,大將軍不僅掌握實權,而且是魏蜀吳三國都常設的官職。東漢的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也即大將軍一開始是低於太尉的,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漢書·竇憲傳》)。
東漢末年,大將軍同樣位在三公之上。而到了三國時期,大將軍基本上是位列三公之上的。後來司馬師任大將軍時由於其叔父司馬孚是太尉,曾改大將軍在太尉下(《三國誌·曹爽傳》)。不過,這是比較例外的情況,也即在曹魏的大部分時期,大將軍的地位都是高於太尉的。
三
由此,在三國時期,魏國大司馬、大將軍均為上公,第一品。這裡面的上公,是相對於三公的,上公指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漢時,有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上公,而東漢上公則僅有太傅一人,但不常設,比如司馬懿曾擔任太傅一職,這就屬於上公,地位上高於司馬懿之前擔任的太尉。對於曹魏來說,大將軍和大司馬都屬於上公,因此地位自然在三公之中的太尉之上。在三國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比如曹魏大臣陳群曾任司空,王朗曾任司徒。對於大司馬和大將軍來說,雖然都屬於上公,不過,在排名上,一般是大司馬高於大將軍。
舉例來說,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拜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穎,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對於曹仁來說,先擔任大將軍,後陞遷為大司馬,這說明在魏國,大司馬是在大將軍之上了,也即是武將的最高官職了。
四
最後,蜀漢的大司馬也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繼位人蔣琬。對於蔣琬來說,先擔任大將軍,後陞遷為大司馬。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孫權建立的東吳,大司馬同樣位在大將軍之上。不過,東吳的情況相對特殊。一方面,除了大司馬,東吳還設立了左大司馬和右大司馬,這類似於左丞相和右丞相之間的關係。對此,在筆者看來,這說明大司馬因為權勢過大,很可能會威脅到皇帝的地位,所以東吳將其分為左大司馬和右大司馬,以此達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東吳,除了大將軍,還有上大將軍,顧名思義,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比如陸遜這位著名將領,就被孫權封為上大將軍。因此,在東吳,頂級的武將官職從高到低依次為大司馬、左右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太尉。在實際的權力上,太尉在漢末三國時期已經偏向於一個虛職,或者說是榮譽官職,沒有什麼實權,至於大司馬和大將軍,都擁有調兵遣將的實權,在魏蜀吳三國都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因此,在魏蜀吳三國,大將軍和大司馬的擔任者,必須深受君主的信任,比如曹魏歷史上,大將軍和大司馬一開始以曹操的宗室為主,比如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等,而在蜀漢,則是以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心腹為主,比如蔣琬、費禕、姜維等人曾擔任大將軍或者大司馬一職。而就蜀漢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因為早在公元220年就去世了,沒能等到劉備登基稱帝的時候,所以無緣蜀漢大將軍或者大司馬的位置。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