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的這幾句詩,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都明白,評價忠奸,蓋棺定論也就差不多了,偏偏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異類,身後的罵名,棺材板子都蓋不住了。
他就是司馬懿,電視劇《軍師聯盟》的主角,一個被要求為孫子」篡位「負責的老頭兒。
你真的知道司馬懿是誰嗎?
得益於《三國演義》的普及,司馬懿在人們的印象裡,就是」老謀深算「、」腹黑「的代名詞,更是好像出生就帶著一把山羊鬍子。
而真實狀況又是什麼樣子呢?
司馬懿出生於179年,享年73歲,被孫子追封為宣帝。
司馬的父親官銜京兆尹,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為官之人。司馬氏家族傳到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這輩兒時候可謂人丁興旺。司馬防一共生育八個兒子,因為在字中全有一個「達」字,號稱「司馬八達」。
司馬懿年青的時候也是一個標準的「憤青兒」。 「常慨然有憂天下心」,也經常針砭時弊。這被南陽太守楊俊素知道了。楊俊素來以知人善任著稱,曾見過司馬憤青兒,說他絕非尋常之子。而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卻毫不留情面地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你哪能比得上?!」
建安六年(201年),當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便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氣數已盡,不想在曹操手下任職,便借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相信,派人夜裡去刺探消息,發動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當上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司馬懿畏懼曹操,只得就職。但是,曹操雖然賞識司馬懿的才學,卻不肯重用司馬懿,原因是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就是可以身子不動,腦袋180度轉彎,像狼一樣據說這種相貌的人不忠誠,最終一定會背叛主人,所以曹操一直不重用他。並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後司馬懿幫助曹丕奪得太子位,立下大功,從此之後便受到曹丕的信任。
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終結了建立整整440年的大漢王朝,自己做皇帝了,史稱魏文帝。曹丕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封安國鄉侯;一年後,升任他做尚書右僕射。僕射在魏晉時相當於宰相,司馬懿從父祖輩的部級幹部升職為國家級幹部了。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四十歲。臨終時,下詔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共輔政大臣,並對對太子曹叡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司馬懿這輩子最輝煌的戰績也是他的巔峰就是與在諸葛亮第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中原之際與諸葛亮鬥智鬥勇,最終以一己之力,阻斷了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北進一統中原的願望,使得「臥龍」含恨龍歸九天,維護了魏國的安全!
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兵北伐中原,司馬懿再次想到了堅壁清野,待蜀軍糧草困乏,自動退兵。諸葛亮忍不了了,於是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穿的衣服,罵司馬懿是女人。司馬懿本人不在意,沒想到官兵群情激奮要求出兵。於是便暗中派人告訴求助皇帝。魏明帝曹叡便派人到軍營中下詔,出戰者斬。諸葛亮的計劃又泡湯了。
後來,諸葛亮再一次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卻問起諸葛亮飲食起居如何。使者說:「飲食大約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公自己閱批。」看似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卻已猜到,事必躬親卻有心思憂慮的諸葛亮將要死了。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
自此,直到司馬懿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出兵統一全國,期間幾十年後魏蜀吳沒有大規模的征戰了。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去世。齊王曹芳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
曹爽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利,於是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馬懿趁曹爽陪魏國皇帝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事件。之後把曹爽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獄,全都被誅滅三族。所牽連者達五千餘人!
後曹芳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司馬家族在魏國朝堂上無人可擋。
景元四年,司馬昭分兵滅蜀。封為晉公。鹹熙元年三月丁丑加為晉王。鹹熙二年,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
縱觀司馬懿一生都在為曹家做事。對外,他擊退吳國入侵,阻止諸葛亮北伐,征討東北,對內他興修水利,屯田,煉鐵等等,可以看出司馬懿為曹家做了很多事,這些都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可以說他盡到一個輔政大臣的職責,兢兢業業。
那麼死時仍是魏臣的司馬懿呢? 一沒弒君廢立,二沒分藩建國,三沒要加九錫,為什麼要為子孫背這口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