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選擇諸葛亮為托孤對象,真的是出於無奈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選擇諸葛亮為托孤對象,真的是出於無奈嗎?

三顧茅廬之後,劉備和諸葛亮一見如故,劉備曾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人自然認為此君臣二人是「魚水」關係。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對諸葛亮更是言聽計從,軍政大事無不請他出謀劃策。但在歷史上,他們未必君臣相得。

直到白帝城托孤前,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都並非是第一人。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劉備只是讓諸葛亮守住荊州,而以龐統、法正作為主要謀士參謀,輔佐自己西取巴蜀;在奪取漢中的戰爭中,謀士參謀也是法正,諸葛亮卻只是留在後方做點兒後勤工作而已。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法正的排名也在諸葛亮之前。

在攸關大局的戰役中,劉備也並不是處處注重諸葛亮的謀略。劉備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關羽,最終卻導致了慘敗的局面。如果劉備當時把關羽調入川中,而把諸葛亮和趙雲留在荊州的話,可能就會是另一種結局了。

當關羽失掉荊州後,劉備舉兵伐吳,也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甚至都沒有理會諸葛亮的意見。蜀軍被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諸葛亮感慨地說:「法正若在,肯定能阻止主上不來東征,就算東征,局勢也不會弄得這麼危險。」從這番話中,足以見得劉備對法正才稱得上是言聽計從,諸葛亮還是略遜一籌。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一些學者認為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個原因是,劉備和諸葛亮在戰略思想上經常會有分歧。諸葛亮始終堅持《隆中對》的基本戰略方針:跨有荊、益兩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吳,北伐曹操。而其中維護孫劉聯盟才是最關鍵的地方。但劉備佔領漢中兩年後就稱帝了,顯然只想割據西蜀、能稱帝足矣,對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想法不太重視,以致發生了夷陵之戰—蜀漢戰敗,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第二個原因便是劉備對諸葛亮不是很信任。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吳國身居要職,並且作為吳國的使臣來討要過荊州。面對這種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劉備在任用人才時也不會忽視。

千年之後,思想家王夫之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有過非常深刻的分析:諸葛亮一定要存漢、滅曹,不結交東吳則要受東吳的牽制,難以興北伐之師;而劉備的理想與此不同,劉備開始想自強,後來想自立為王,這種雄心與關羽合拍,所以他信任諸葛亮不如信任關羽,而且不如孫權信任諸葛瑾——劉備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情誼太深,甚至懷疑他與諸葛瑾相勾結……

而白帝城托孤時,劉備允諾諸葛亮可以取劉禪而代之,也只是一種無奈之舉。在劉備去世前後,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劉備帶入蜀的荊、襄舊部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而法正、龐統都已去世,劉備能夠依賴的謀臣只有諸葛亮了。而且當時劉備白帝托孤的對象並非只有諸葛亮一人,他還讓益州大族出身的李嚴同受遺詔。

可見,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魚水」關係只是《三國演義》留給後人的一種表面印象罷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