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在中國人心目中真心不怎樣樣,由於他有勇無謀,背信棄義,先叛丁原再叛董卓,遊走四方翻雲覆雨,最後孤家寡人,身死名裂,給張翼德一句「三姓家奴」罵得嚴嚴實實。《三國誌》的作者陳壽點評道:「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但是在日本,呂布的受歡迎程度卻遠遠超出中國人想像。
為什麼日本人對呂布如此追捧?
這得從日本文化構成的日本人共同的思想說起。日本自古至今武士、文學家、詩人層出不窮,但沒有出過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用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裡所說:日本人的肉體不時停留在少年層面。日本人評價一個人是不是英雄,不看他的立場,而是看他是不是夠「拼」,是不是有「心意」,換言之,日本人的道德敏感度比中國人低得多。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呂布這種一心一意在亂世打拼的人物,哪怕是不時反叛,也是個「為自信心拚命活下去」的梟雄,也是可以原諒的。
在這種奇特文化熏陶的思想方式下,當代日本人對歷史的不悔改就不難理解了吧。
我們常說日本人崇拜強者,但日本人對失敗者也一向抱著寬容以致溺愛的態度——前提是你確實夠拼。比如日本人很喜歡的幕末著名殺手集團新撰組,按照中國人觀念,障礙維新的新撰組是幕府的鷹犬,再努力也是一群反潮流的傢伙。但是日本人偏偏很寬容,以為他們能據守自己的自信心——哪怕這自信心是逆潮流的、錯的。
日本人同時還對英年早逝的人物更容易付諸感情。比如早幾年日本做過「日本國民最喜歡的百位歷史人物」評選,排在前列的日本人有幕末政治活動家阪本龍馬、新撰組副長土方歲三、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平安時期的悲劇英雄源義經,排名第一的則是戰國霸主織田信長。
這些人的共同特性就是死得早、死得慘。阪本龍馬死於暗殺,土方歲三死在倒幕派槍口下,西鄉隆盛叛亂後自殺,源義經功高蓋世被逼自殺,織田信長則是遭部下反叛被殺。
作為三國誌最強男人,呂布最後虎落平陽被捆成一團處死,日本人難免同情:不幸的孤高英雄。
幾年前高希希版新三國演義播出後,有不少呂布的日本粉絲適得其反,在網上吐槽何潤東扮演的呂布,摘錄兩條,翻譯過的,原文就不複製了:
1、一個白面小生貴公子般的演員。呂布怎樣說也是個豪傑,以往都是由臉色堅毅的演員來演,看到這個演員我真吃驚。
2、呂布就是一副年幼無知的小子容貌。固然長得算帥氣,可一點也覺得不到他是天下第一的武將。難道找不到彪悍些的演員嗎?
日本人竟搞出個"三國誌新聞"
日本一些三國愛好者組建了一個編輯部,模擬派出記者到三國時期採訪的方式,時時發報答道,編導了一出用新聞的方式報道三國史事的滑稽劇。這也是對歷史的另一種解讀或「戲說」,但很多日本人正是由此瞭解三國的。
在我的手邊,有這樣一份日文報道:「《長鏡頭——東吳老將黃蓋意欲降曹?》本報記者208年12月赤壁電,據可靠情報,吳國老將,丹陽都尉黃蓋目前曾經與曹營取得聯絡,有投誠意向……」
看到此處,會有很多人大感紊亂——三國時期,怎樣會冒出日本記者來?
事情偏偏這樣古怪,日本東京千代田區就有這樣一份報紙,叫做《三國誌新聞》。假設看這家報紙,還可以在版面上找到「馬鈞工房」製造的指南車廣告,追星族披露的小喬艷照呢!
原來,這是日本一些三國愛好者組建的一個編輯部,模擬派出記者到三國時期採訪的方式,時時發報答道,從而編導了一出用新聞的方式報道三國史事的滑稽劇來。這份《三國誌新聞》一共發行了100多期,最後裝訂成冊,圖文並茂,還成了日本的一本暢銷書。
固然這種滑稽的報道方式有些荒唐,卻讓人大有設身處地的覺得,而且內容嚴厲依據三國史實,考據頗為專業。有很多日本人表示,他們就是經過這份「報紙」,對三國有了真正的瞭解。
那麼,這份古怪的日本報紙,是怎樣報道三國的呢?我們來看看他們報道的赤壁大戰。
前面提到的《長鏡頭——東吳老將黃蓋意欲降曹?》,是該報第47期的文章之一,內容是獨家報道黃蓋送密信到曹營,推測其曾經準備投誠曹軍。文中並引見了黃蓋其人的背景,稱其為零陵郡泉陵人,曾經跟隨孫堅,是孫策的猛將。同時稱其在對赤壁戰爭的見地上與張昭接近,主張戰爭。「假定黃蓋的投誠是真的,將會給戰局帶來極大的影響。」最後編者按如是評價。
第47期《三國誌新聞》,主要內容都是關於赤壁大戰的(前一期則主要集中報道諸葛亮過江壓服孫權分離抗曹),其頭條報道為《曹軍20萬人 孫劉聯軍5萬人挾江佈陣——序戰聯軍取勝》,描畫了赤壁初戰,曹軍暫退烏林,孫劉聯軍與之進入耐久戰的情況,並配有諸葛亮指揮水戰的照片壓題。在第一版下方則放置作戰地圖來講解此戰雙方對陣姿態。
不過,這一期最精彩的內容,卻是第二版的《江東決戰,本報的深度預測》。
在這個欄目中,該報延聘了兩位「軍事評論家」所寫對此戰展開的預測。其中馬修將軍的文章《曹軍大勝是板上釘釘》援用歷史數據庫,說明漢家得天下以來,歷來沒有兵力一對四的一方能夠取得戰爭勝利。而且,馬將軍以為孫劉聯盟是心心相印,周瑜兵力缺乏,不得不把剛剛敗退下來的劉備軍隊也算入聯軍,卻沒有認識到劉備軍曾經是漏網之魚,驚弓之鳥。而且,曹軍在盡力鍛煉水軍,水平進步很快,固然第一次作戰失利,但論到實力,最終還是曹操會取勝的。因此,劉備和孫權假設想保住性命,最好盡快向曹操請降。
但另一位評論家申示龍先生並不這樣看,他的文章是《周瑜的智謀,未可小覷》。申先生以為,孫劉聯軍的確存在兵力弱於曹軍的問題,除了搶佔了敵軍的渡江點以外幾乎沒有優勢。但是他也同時指出,聯軍的統帥周瑜智謀出眾。固然在北方名聲不大,但周瑜理論上是孫策身邊最優秀的常勝將軍。他堅決主戰,必定是穩操勝券。以申示龍先生分析,聯軍要打敗曹軍,獨一的機遇就是在水上決戰。曹軍缺乏水戰閱歷,而且攜帶的馬匹、糧草太多,必定影響船隻的機動才幹。「江東安危,寄予在這位年輕的天才軍事指揮官(周瑜)身上。」申示龍如是說。
兩篇文章放在一個版上,配合兩位軍事評論家道貌岸然的照片,很讓人想起伊拉克或者黎巴嫩戰爭時分的新聞報道來。
和任何今天的報紙一樣,總要有些文娛八卦之類的才合理,所以,本期報紙還刊登了如《才女蔡文姬 十二年之後從匈奴歸來故鄉》這樣的花邊新聞。
看起來滿有吸收力的報紙,是不是?
但是該報幾乎緊接著就出了一期號外,主題是——《20萬曹軍在赤壁全軍覆沒》。內容包括《聯軍火攻計成功,曹操平定江南計劃中止》,《丞相曹操九死終身脫出險地》,《反間黃蓋回歸本陣》等等,以致還包括一大串「未經證明的謠傳」,如「在野黨軍師龐統據傳誘惑曹軍連舟」,「黃蓋被打是苦肉計」,「諸葛亮祭天取得東風」……
這樣刺激的報道,加上「戰地記者」冒著生命風險拍攝來的火燒戰船的現場照片,假定在三國時期真有這樣一家報紙,我看今天的新聞界就不會有路透社、塔斯社什麼事兒了。
不過,這一期號外上還有一篇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章,是編輯部的負疚啟示——「《三國誌新聞》上一期刊登了《長鏡頭——東吳老將黃蓋意欲降曹?》一文。由於經核實純屬謠言,特此更正。這篇報道給曹操丞相閣下的官兵帶來若幹不良影響,本報特此鄭重致歉……」
把三國時期的報紙作到這種程度,連我這個中國人也不由歎息一聲 ——真是功夫到家了。(原文來自知野史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