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奸雄曹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引來了後世對曹操的無數痛罵。然而在正史《三國誌》中卻只記載著「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有無「天下」二字,那是有天壤之別的。自東漢末年以來,對曹操的評價是眾說風雲,層出不窮。在曹操未成名的時候就有人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宋朝的坊間評書中,有講評書者,講到曹操打了敗仗,聽眾們都拍手叫好,講到劉備打了敗仗,聽眾們都痛哭流涕。在現代的學者們眼中,有人認為曹操是謀逆的奸賊,有人卻認為曹操乃亂世中的英雄。
曹操真正登上歷史舞台,叱吒風雲,是從董卓作亂後開始的,董卓竊據龍庭後,穢亂後宮,屠殺大臣,魚肉百姓。曹操手持三尺劍,舉義兵,誅凶暴。與袁紹等各路諸侯組成聯軍,稱關東軍,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在這關東聯軍的十八路諸侯中,真正敢去攻打董卓的卻只有曹操和孫堅,別的那些諸侯們都整日飲酒作樂,裹足不前。後來董卓被呂布所殺。董卓敗亡後,曹操講漢獻帝劉協迎奉到了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取得了北方的霸主之位,而後又殺呂布,滅袁術,降張繡,一舉統一了北方。正在曹操自以為所向披靡的時候,卻不曾想到在赤壁之戰中,被劉備和孫權的聯軍一把火燒的丟盔卸甲,狼狽而逃,從此,曹操永遠的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
曹操不僅有政治家的權術,軍事家的謀略,還有詩人的情懷。有馳騁疆場的威武,有東臨碣石,氣吞山河的豪邁,也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感歎,有學者認為曹操是個性格極為複雜的人。在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中有許多人寫信暗通袁紹,袁紹戰敗後,曹操繳獲了那些書信,而且看都沒看就當著眾人的面全部焚燬,這是曹操寬容的一面。然而曹操又是一個報復心很強的人,凡是得罪過他的人,幾乎都會遭到報復,例如反對他,看不起他的孔融。他的謀士參謀郭嘉和大將典韋死後,他痛哭流涕,這是他重感情的一面。但他也是一個翻臉無情的人,他最重要的謀士參謀荀彧跟他出生入死二十多年,最後還是因政見分歧被他逼死。他一面溫和的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招攬人才,可以容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而不誅殺,另一面卻又狠毒的殺死許多士人,其中就有楊修。他同時又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為此他還編出個夢中殺人的幌子來,而且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疑心,使一代名醫華佗,死於非命。
生活中的曹操又是一個很風趣的人,酒足飯飽之後還可以說說笑話,吟詩作賦。他還是一個很隨意的人,不講究吃穿,女人好像也不講究,在攻城略地的時候,還順手牽羊。納一些小妾回去。風聞,他納的那些妾大多數都是別人的老婆,而且,還專門建了一座銅雀台,收編美女。為此,曹操也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他第一次南征張繡的時候,張繡舉手投降,曹操得意忘形,強納張繡的嬸嬸,這樣一來使張繡覺得抬不起頭。於是,張繡突然反叛,曹操措不及防,被打的大敗,就在這次戰鬥中,他的長子曹昂和愛將典韋都戰死。在赤壁之戰時,曹操還萌生了納二喬的心思,有詩為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曹操也是個敢出風頭的人,敢出狂言的人,在他剛入仕途的時候,在京城做一小官,竟然敢跟當時的權貴作對,最典型的就是他用亂棍打死了當時最紅的宦官蹇碩的叔叔,震動京城。在他後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時候,他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最後卻背上了篡漢的罪名,成了奸臣的代表,戲劇舞台上的白臉,孫權和劉備都稱帝,卻不曾有人說。
關羽曹操的長相,可聘《魏武帝見匈奴使》一問中窺視一二,曹操自慚形穢,叫崔琰代他做魏王接見匈奴使。史書上說曹操「容貌短小」,由此看來,若是把曹操與拿破侖放在一起,倒是很相似。曹操一生坎坷,前方有外敵,後方有忠於東漢王朝的大臣為內患,腹背受敵。
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人們吃飯都是很艱難的一件事,而人是不能不吃飯的。所以,各個組織或者軍閥都代表著各自的利益群體,已經不能單純的用道德問題去評價一個人。武王伐紂,沒有人說周武王犯上作亂,而曹丕取代了東漢,曹操也成了罪人,這是何故?概因當時的人們對東漢王朝已經談不上恨或者愛了,因為當時的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只是一個空頭皇帝,皇帝已經不再統治人民,此時,人民對皇帝的境況已表示同情。商紂王奴役百姓,百姓痛恨商紂王,所以百姓支持武王。漢獻帝劉協不統治百姓,百姓也不痛恨漢獻帝劉協,所以百姓不支持曹操。曹魏政權在一開始能夠保證政治上正確,是因為有漢獻帝劉協在曹魏,曹魏可以借助東漢朝廷這張王牌來發號施令,最後又背上篡漢的罪名,也正是因為漢獻帝劉協在曹魏,曹丕要想稱帝,只能先把漢獻帝劉協趕下台,不像孫權,可以不用敢誰下台,就直接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