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曹操真的狡詐多疑嗎?「真假曹操」面紗揭露!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寫過這樣一句話:天下局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然羅老爺子在小說裡是把正史人物臉譜化得厲害,給我們帶來的人物形象很能更改,但他在總結天下形勢的時候,眼光獨到得像只老鷹那樣精準。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讓我們誤會最深的歷史人物,曹操,曹孟德仁兄,一個複雜到極點的梟雄。
首先來看一下曹操的出身,號稱西漢名相曹參的後人,不過細看一下曹操的血統可能不是那麼純,他的父親曹嵩謎點重重。曹嵩是東漢宦官曹騰的養子,這意味著曹嵩可能本來不姓曹,《三國誌》對曹嵩的記載模糊異常,後人修改註解的版本裡,又指出曹嵩本姓夏侯,是曹魏政權著名將領夏侯惇的叔父。
可是這樣一來,曹操和夏侯惇的關係不就成堂兄弟了,而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東漢軍閥袁紹起草檄文時,在作品中又說曹操父親曹嵩是宦官閹人曹騰收養的乞丐。這樣看來,曹操的出身眾說紛紜,他的確是宦官曹騰的養孫,但和曹騰是否有血緣關係,我們不得而知。
陳琳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和曹操算是同一時代的人,按說他的話可信度最高,可陳同學的作品角度是抬袁貶曹,大罵曹操是宦官閹人的後代,因此他說曹操是乞丐後人,使得後人難以相信這個狗血版本。然後我們再看一下曹操的發家史,軍閥割據混戰的亂世,要想做的一方梟雄,軍事力量是根本基礎。漢朝實行察舉制和征辟制,前者是地方官員舉薦,後者是皇帝親自挑選,作為權宦子弟的曹操,不出意料地被推舉為孝廉,緊接著進入東漢都城洛陽為官。曹操早年為官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對待違法亂紀的皇室貴族和地方豪強毫不手軟,更何況這是世家大族雲集的洛陽,從而耿直的曹大人得罪的豪門貴族不勝其數。
公元178年,曹操被免去洛陽的官職,無事可做的他選擇韜光養晦,過起了一段東晉著名隱士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公元184年,張角率領著太平道信徒發動黃巾軍起義,戰亂時刻正是用人之際,備受排擠的曹操再一次重回朝廷,擔任騎都尉這樣一個位低權重的官職,開始了討伐黃巾軍的歷程。由於曹操在這場戰亂中屢獲奇功,很快就被朝廷升為濟南相,可曹操依舊在東漢宦官當道、權貴滿門的官場上待不下去,迫於無奈他又借口生病,摘掉烏紗帽,棄官為民了。
公元189年,并州軍閥董卓入京控制朝政,自稱太師,看不下去的曹操加入袁紹組織領導的討董軍,討伐軍隊的壓力,迫使董卓從洛陽移到長安。可是聯軍上下心不齊,實質上是一支各方勢力臨時拼湊的軍隊,討董軍在利益不一的情況下就此解散。
公元192年,山東地區的黃巾軍發展迅猛,攻取了兗州的多個郡縣,當地的濟北相鮑信久聞曹操大名,當即前去拜訪曹操,懇請他出山幫助消滅黃巾軍。出任兗州牧的曹操,以出色的軍事謀略能力擊敗黃巾軍,從而俘獲三十萬降兵,曹操將他們收編偽軍,號稱青州兵,這是曹操的主力軍事力量。曹操是通過鎮壓黃巾軍起家的,看透東漢朝廷黑暗的他,也慢慢滋生出了逐鹿中原的野心。
公元196年,頗具政治眼光的曹操,親自迎接無人問津的漢獻帝劉協,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搾取了漢獻帝劉協的政治價值,這筆政治投資也讓曹操軍隊的旗號不再是名不正言不順。
公元200年,野心勃勃的曹操同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在官渡開展了一場生死較量的決戰,袁紹的勢力盤根錯節,子孫各踞一州之地,同時兵力數量多達數十萬。曹操的兵力不過幾萬人,佔據的地盤也是飽經戰亂,破敗不堪,可也正是曹操的弱勢,讓袁紹變得盲目自大起來。官渡之戰的結局是出乎意料的,弱勢的曹操聽取謀士參謀許攸的建議,一把火燒掉袁軍的糧草,趁軍心大亂順勢出擊,官渡之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手下搜集到袁紹的書信,發現了許多部下向袁紹送去的投降信。按照我們對曹操的固有形象,他肯定會毛髮直立,將所有牽連進去的將士斬殺殆盡,可實際上正史中的曹操沒有這麼心狠手辣。他派人燒掉了所有投降信,對部下語氣和緩地說:「袁紹之強,連我都不能自保,更何況你們呢?」也許有人會說曹操是在拉攏人心,準備秋後算賬,隨便找理由殺害那些將士。可如果把曹操換成劉備,會不會我們就覺得劉皇叔仁愛大義,推己及人,不愧是匡扶漢室的第一人。
其實這種雙標說法,恰恰是我們受三國人物臉譜化影響的後果,白臉的曹操,總是充斥著狡詐和多疑。
那麼曹操到底算不算是個英雄呢?答案是肯定的,曹操的野心不是一方諸侯,而是坐擁天下,可曹操遇到了收買人心、手段無賴的劉備和外表軟慫、內心剛強的孫權,赤壁一戰後曹操落得個贏得倉皇難顧的下場。
當然曹操也不是沒有缺點,他的疑心重是公認的,比當早年從董卓那裡跑出來時,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盟友陳宮。兩人一拍即合,決心做一番大事業,陳宮連官也不做了,跟著曹操一路逃一路躲。走投無路的兩人來到了呂伯奢的家裡,呂伯奢一家是個熱心腸,盛情款待了風塵僕僕的曹操和陳宮。可生性多疑的曹操,認為呂伯奢是想先穩住他們,然後伺機報官領賞,再看到呂伯奢在偷偷磨刀,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怒不可遏的曹操一怒之下殺掉呂伯奢全家,可等人殺完後,陳宮發現呂伯奢是磨刀霍霍向豬羊,並非是想謀害自己。懊悔不已的陳宮垂頭歎氣,曹操卻冷不丁地說了一句寒心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要說曹操是在安慰自己也能理解,可這句話實在太不受聽了,人家冒著殺頭的風險好心收留你們,你可倒好,因為誤會滅了人家滿門。事情發生後,不捶胸頓足痛哭一場也就罷了,哪怕乾嚎幾聲也行啊,可你倒來了一句這樣的話,搞得人家收留你是人家的錯嘍。正是曹操的這樣一句話,陳宮心涼了半截,多疑配上冷血,讓陳宮就此發誓遠離曹操,終生不與曹操共事。如果說早期的曹操閱歷不夠,缺乏對人的信任,生長在視人命如草芥的亂世,多長一個心眼也是對的,那麼統一北方後的曹操依舊不會說句好聽的話。
公元208年,曹操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號稱百萬雄師,直奔東吳的孫權而去。滅袁紹、誅呂布、敗劉備,讓曹操走上了袁紹的老路子,自以為戰無不勝,隨後不顧大臣的勸阻,一意孤行的他,下令揮師南下。誰知道孫權和劉備組成的聯軍一把大火把志得意滿的曹操燒了個一乾二淨,要不是關羽念在舊主情分上放了他一馬,恐怕曹操的一世英名就此一敗塗地。脫離戰場的曹操越想越傷心,越想越丟人,他忍不住號啕大哭:「若奉孝在,孤何至於此!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曹操口裡的奉孝是東漢末年著名謀士參謀郭嘉,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大業,死於赤壁之戰的前一年。
民間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傳言,喻意一目瞭然,縱使三分天下的諸葛亮才能也比不上一統北方的郭嘉。可望著曹操哭腫的雙眼,曹軍將士面面相覷,當初苦口婆心地阻止你來,說東吳和蜀劉盤踞時間太長,南伐應從長計議。可事到如今,你倒把鍋甩到我們頭上,還痛哭郭嘉要是在就不讓你走這步棋,真的是罵人罵到祖墳上,傷人傷到骨子裡。曹操的不會說話也證明了當初他燒掉部下投降信並非蓄意收買人心,而是真的表示理解,可也正是曹操一系列扎心行為,讓民間對他的評價持續走低。
明朝初年,羅貫中採集了民間流傳的版本,《三國演義》應運而生,一個狡詐多疑、忘恩負義的曹孟德,曹丞相就這麼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