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諸葛亮木牛流馬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時間線來到《水滸傳》宋徽宗年間,楊志一行軍士挑著京城蔡太師的生辰綱路過黃泥崗,正巧這時來了一行七人,只見人手一輛獨輪小推車,上面裝滿了大麻袋,原來是喬裝棗農的晁蓋,吳用一行。同在黃泥崗歇息,最後晁蓋吳用等智取了生辰綱,用的便是這不知名的推車。他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木牛」呢?
三國演義中有曰:」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當然這裡有誇張的成分在,畢竟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永動機」在非理想情況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陳壽撰寫的史書三國誌中,同樣有著木牛流馬的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由此可見,木牛流馬絕不是三國演義杜撰的,在歷史上確實出現過。又比如北宋陳師道有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這樣的考證。高承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相關說明:「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木牛流馬的神秘色彩,使得後世出現大批民間仿製者,大家試圖還原木牛流馬的真實樣貌。各種木質的牛馬四足機械,原始的四足機器人等層出不窮。
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木牛流馬,有沒有可能我們在理解之初九出現可歧義與偏差,或許他們並非形似馬,狀似牛呢?馬牛可能只是運輸工具的一種抽像稱呼,就像古時的「竹蜻蜓」,只是一種象徵的美稱,並不形似蜻蜓。
另外,加上裴松之在給三國誌做注的時候,其實已經介紹了木牛流馬的製作辦法:」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頷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由此可見,木牛流馬應該是帶著腿的車,但是推車已經足夠省力了,為什麼要帶腿呢,極有可能是因為蜀道崎嶇難行,遇到上下坡時方便暫停剎車,巧妙利用槓桿原理,裝貨卸貨等,大大節省了人力。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名人,留下了很多傳世的佳作跟事跡,也留下了很多神秘不可思議的發明,例如孔明燈,諸葛連弩,八陣圖等,這裡面有傳世的也有未傳世的,木牛流馬絕對是中華文化智慧瑰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