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得申明一下,在歷史上諸葛亮「舌戰群儒」的事情是沒有根據的,這件事只出現在明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當然,並不是說諸葛亮不是一個口才好的人。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眼光與口才俱佳的人,那麼他為什麼阻止不了劉備征伐孫權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劉備的重情重義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有「桃園三結義」的書寫,使我們對劉關張三兄弟的情義產生了深深地的敬義!其中尤其佩服關羽對於義氣的推崇,但是,劉備和張飛也是這樣的人啊。關於劉備,《三國誌》記載道: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對普通人即是如此,更別說自己的兄弟關羽。所以,關羽被孫權的殺害是劉備執意討伐東吳的主要原因。
荊州
關於荊州的戰略價值,通常有「一部荊州史,半部三國史」的說法,被廣為流傳。的確,當時的荊州對於蜀漢和東吳而言,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時的荊州可能就像是現在的湖北武漢一樣,三國時期的荊州,具有著「九省通衢」的地位,不管是交通還是經濟,都有著顯而易見的價值。
諸葛亮的選擇
諸葛亮27歲出山,對劉備忠心耿耿,同時他也是提出「隆中對」的人,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不會不懂得荊州的戰略價值。當初,向孫權借荊州的計策,就是他替劉備出的。所以我認為劉備征伐東吳、奪取荊州的行為,諸葛亮有著支持的一面,最少諸葛亮也是處於猶豫狀態的。所以即使諸葛亮勸劉備不要打東吳,其實內心也是想打的。
結語
孫權的東吳和劉備的蜀漢,始終以擁有荊州為至高無上的光榮。同時,這一時期關羽的被殺就像是導火線一樣,點燃了劉備征伐東吳、奪取荊州的想法。同樣,從諸葛亮的經歷來看,他也認識到了荊州的不可不取,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也傾向於劉備打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