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一代梟雄孫權,卻受到不同的人的不同看法,曹操對他的評價則比較高,他認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然而卻有人認為孫權並沒有什麼能力,那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認為孫權只配給自己看門兒,認為它並沒有什麼能耐,那麼為什麼不同的兩個君主對他的評價卻完全相反呢?
在公元220年的時候,曹操去世,而孫權卻是與曹操齊名的一代梟雄,孫權跟曹操相比,則他是比較長壽的,孫權在曹操死後又活了29年,而一代梟雄曹操卻沒有長壽的命,那麼作為一代梟雄的孫權為啥沒有能吞滅蜀漢,從而使中國達到統一呢?
孫權在他的前半生中是十分有作為的,但是仔細回想一下他的後半生,我們便會瞭解到他在後半生中的29年裡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的,所以這就與他沒能實現中國統一找到了原因,正是沒有大的作為,沒有進取精神,所以最終也沒完成統一大業。
縱觀一下他的前半生,是多麼的銳意進取,驍勇善戰。但到了後半生呢,他便終日無所作為,便失去了努力奮鬥的精神,因而也沒有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這與他的前半生銳意進取相比,他的後半生則碌碌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都無遺地展露出來了。
在公元228年的時候,孫權又發起了一場準備充分,精心策劃的戰略,把曹真的軍隊包圍起來,但是在看到曹魏的支援軍過來的時候,孫權便感到十分恐慌進而逃跑,但是最終這個戰役還是取得了勝利,當時都不明白孫權打這場戰的意義在哪裡。
作為漢蜀的盟友,又在面對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後,東吳便在戰場上的勢力逐漸減弱,已經沒有了實權,在政治上已經失去了地位,最後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後,東吳才出兵牽制。在諸葛亮打仗失敗之後,他們叫慌忙撤軍,在之後的戰爭中,他們就沒有了支援的能力了。
由於江東在淮南不能有所作為,所以孫權只能另行它路,最終便聯繫到了公孫淵,他想要聯合公孫淵一起共同討伐魏國。於是他便討好公孫淵,在公孫淵作戰時,他便派出一萬士兵跟隨他,幫助他作戰,但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公孫淵卻向他拔了一刀。
孫權知道後十分惱火,他認為公孫淵不講義氣,自己派出士兵想要幫助他作戰,他不但不領情,反而卻像自己拔刀,氣的孫權想要跨海殺死公孫淵,最終卻無疾而終。仔細想想,這還是挺氣人的,因為公孫淵在得到幫助後卻反而向孫權插刀,在面對孫權的雪中送炭,卻受到了公孫淵的兩肋插刀。
在孫權稱帝之後,天下就沒有那麼太平了,在孫權家庭內部便發生了矛盾,因為每一位皇帝都會為立太子之事而煩惱,當然孫權也不例外,為了太子人選的問題,許多大臣攪入其中,人多混雜,因而便使得事情越鬧越大,朝廷便陷入了爭鬥的圈子。
為了維護朝廷內部的穩定,孫權便下令殺死了許多參與攪和的大臣,因為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謀求自己的皇位安定,如果任其發展,那麼後果不可設想,所以從這就可以看出我當時朝廷內部的混亂程度,得必須採取強制措施才行。
孫權的兄長孫策死於內部的士兵手中,在當時由於戰亂頻繁,外部勢力十分強大,他們都虎視眈眈的看著朝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孫權便想集中力量打起自己的全部精力,他想從根本上進行解決,因為光解決面子方面是不可取的。
也正是因為他出色的表現,進而受到曹操的看重,因此便出現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說法,但是到了後期,孫權便沒有了之前的努力奮鬥的精神,到了後半生之後,他便無所作為,從有關的歷史材料中記載,當時孫權也只能守住江東,從而保住江東不被佔領罷了,當然,這也只是能夠起到一種防禦罷了。
後半生他並沒有做出巨大的貢獻,對於開拓疆土這件事他便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攻佔荊州絕對是孫權軍事生涯的高峰了。孫權在後期沒有作為是有一定根據的,那麼他為什麼在後期沒有什麼作為呢?當然,在孫權後期的時候,外部沒有壓力,因此他便飄了起來。
在攻佔了荊州之後,孫權的實力倍增,成為了當時僅次於曹魏的能力,在面對孫權與劉備的對抗中,曹丕便採取了不干預的態度,但後來蜀漢大敗後,孫權並沒有開始展開討伐蜀漢的決策,而是轉向攻打孫權,壓制正在處於上升時期的東吳,防止它日益逐漸壯大起來。
曹丕的策略不遜於曹操,在夷陵戰敗後,此時的蜀漢已經成不了蜀國的威脅了,當時讓蜀國感到有威脅的是正在處於上升時期的孫權,因為日益逐漸壯大的勢力也是不可忽視的,許多事都是從小事而積成大事,曹丕對三國的認識是十分透徹的。
因此,曹丕多次進攻東吳,而放過蜀漢的原因,在面對曹丕這樣精明的君主,孫權在這是取不到優勢的,所以在他的後半期時間裡,他便無所作為,這便與他本身的性格也是分不開的,所以這一代梟雄也白白浪費了自己的29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