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從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出山輔佐劉備,到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病死五丈原,前後效力於「劉氏集團」近三十載。
(圖)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
實力薄弱的「劉氏集團」也因這位青年才俊的加入而一步步走向強大,諸葛亮作為「劉氏集團」的戰略制定者,也是建設者之一,他見證了集團發展的前後。從對工作的規劃及其選擇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無疑是成功的,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個榜樣,那麼身處亂世的諸葛亮到底是出於何種原因才選擇「劉氏集團」的呢?
諸葛亮的出身並不顯貴,他在正式上班之前「躬耕於南陽」,對此陳壽在《三國誌》上是這樣說的:
「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泰)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父親雖然做官,但很早就過世了,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就跟著叔叔諸葛玄,按理說憑諸葛亮的才華和能力在叔叔諸葛玄的身邊混個一官半職問題也不大,但不幸的是諸葛玄的官位也搞丟了。
所以最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似乎多多少少帶有一點無奈.但他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農夫,陳壽也對此做出了自己的評價:「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每自比管仲、樂毅」(語出《三國誌·諸葛亮傳》),「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視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語出《襄陽記》)。所以,早在諸葛亮正式找到工作之前,他的名聲就已經傳播在外了,在當時絕對是個青年才俊。
再看看當時的社會狀況,簡直亂成一鍋粥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但是卻也不乏實力雄厚的公司,北邊的「曹氏集團」、荊襄地區的「劉表集團」以及江東的「孫氏集團」等,實力薄弱的小公司也很多,劉備的「劉氏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用現在人的眼光來看,找工作當然是要去一個實力強大的單位,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更應該去大公司歷練一番,然而諸葛亮卻不這麼認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諸葛亮之所以隱居隆中,就是在靜觀時局,看看到底哪個單位更適合自己。經過多年的觀察之後,終於在建安十二年二十六歲的諸葛亮做出了最終的決定,他選擇了「劉氏集團」,這個在當時看來並沒有什麼發展前景的單位。
其實諸葛亮的選擇是很多的,而且憑他的才能不管到哪個公司,都會受到禮遇,但是為什麼他卻偏偏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劉氏集團」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咱們不妨先來看看其他幾個公司的具體情況。
「曹氏集團」無疑是當時最具實力和發展前景的公司。
地盤廣,員工多,資金雄厚,董事長曹操先生更是愛才如命等等,總之好處多了去了。但是這些優勢在諸葛亮眼裡卻恰恰變成了劣勢,諸葛亮未來的工作崗位應該是類似於今天的策劃、總監之類的,是拼智商,耍陰謀詭計型的,然而「曹氏集團」裡不乏聰明的腦袋,特別是董事長曹操先生,無論是戰略眼光還是智商都絕不亞於諸葛亮。因此,如果去「曹氏集團」工作的話,諸葛亮的發展前景是很有限的,再者說了,「曹氏集團」就像一座高樓大廈,原本就已經高聳入雲了,不會因他諸葛亮這一塊磚或一片瓦而變得更加雄偉,在那裡他所體現出來的價值估計也大不到哪裡去。
再看看江東的「孫氏集團」。
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人才輩出,領導者孫權董事長年輕有為而且慧眼識珠,發展前景也是相當不錯的,而且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也在那裡上班,兄弟團聚豈不更好,可是諸葛亮也沒選擇「孫氏集團」。對此曹魏的袁孝尼是這樣解釋的:「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孫氏集團」傳到孫權手上根基已經很穩固了,而且也有自己的智囊團,諸如周瑜、魯肅等人也都不是吃素的,由此觀之,似乎也是因為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而拒絕的。
綜合來看的話,「曹氏集團」和「孫氏集團」就像是一個大魚缸,空間雖大,但是魚也不少,呆在裡面太擠了,不自在,更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游水技藝。至於荊襄的「劉表集團」就更複雜了,領導不行,領導的老婆和小舅子事兒還多,自然入不了諸葛亮的法眼。然而就在青年才俊諸葛亮迷茫彷徨的時候,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司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就是他後來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劉氏集團」。
(圖)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
諸葛亮之所以對「劉氏集團」情有獨鍾或許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劉備手下無人才,可盡其才
這裡說的人才是指動腦子拼智商耍陰謀的人,並不是能打能殺的武將。說句實在的,領導人劉備先生在智商這方面確實不咋地,所以他急需一位有眼光有謀略的總經理來幫助自己總攬全局,而諸葛亮無疑又是最佳的人選。「劉氏集團」為諸葛亮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最佳空間,而「劉氏集團」也急需一位智囊,所以他們二者之間的選擇是雙向的,互補的,更是統一的。
其二劉備雖無才能但有誠意
板劉備雖無才能但有誠意,日後能聽諸葛亮的話。對於諸葛亮的出山素來就有「三顧茅廬」之說,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陳壽在《三國誌·諸葛亮傳》中也說:「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由此可見這是可信的,而劉備也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劉備先生雖說本事平平,但態度還是致敬致誠的,而諸葛亮先生又極富謀略,初次見面一席「隆中對」就讓劉老闆佩服得屁滾尿流,鼻涕一把淚一把,憑自己的智商這輩子都不可能做出如此具有戰略性的計劃來。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很可能早就為劉備做好這個戰略計劃了,這同樣也是他給自己的一個職業規劃。劉備這個當領導的也只能依賴他。
其三「劉氏集團」實力弱小,助其成功,更顯其能
諸葛亮之所以一直不肯走出大山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等待一個能把一手爛牌打得很漂亮的機會,而劉備給了他這個機會。在一堆破磚爛瓦的基礎上建起一座高樓來,總比為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廈添幾塊磚加幾片瓦更能彰顯自己的才能。
其四「劉氏集團」有一面好旗幟,好牌子--皇室正統
劉備原來是個織席販履的小商販,他這個「皇叔」到底有幾分真實性恐怕連劉董事長自己都說不清楚,但是不管怎樣,有這頂帽子總比沒有好,那個時候又沒法做DNA驗證,誰都沒法證明他是冒牌貨。而處於那個亂世,可以說這樣的一面皇室正統的旗幟就是「劉氏集團」相比其他公司而言最具優勢和競爭力的資源,對集團日後的發展和強盛無疑有著巨大的作用。
所以諸葛亮認為,「劉氏集團」是極具發展潛力的一個公司,它缺少的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和才能的人來高效率地調配和運用這些資源,而自己正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缺。
綜合上面說的這些就可以發現,諸葛亮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是相當清晰的,他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適合幹什麼工作,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通過什麼方式去獲得。他最讓人敬佩的地方就是能夠將自身的實際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結合起來,在亂世中找尋適合自己的那個位置,然後盡己之力去實現預想中的那個偉大的藍圖。
雖然諸葛先生最終也沒能看到那個局面,但是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之奮鬥,即使再困難他都沒有放棄過,這股勁兒或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啟發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