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魏延是什麼態度?真實歷史中的魏延是怎麼樣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魏延是三國中後期重要的蜀漢將領,深受劉備、諸葛亮的器重。並在劉備入川之戰、漢中之戰、陽溪之戰屢次立下曠世奇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猛將,卻在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之後,慘遭誅殺,並成為蜀漢唯一被夷滅三族的人物。
或許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魏延心存反心,因而才會被諸葛亮設計,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地步。然而在真實的歷史時空中,情況卻並非如此。甚至可以說,在劉備故去之後,諸葛亮或許是最懂得也最重視魏延的人了。
據陳壽在《三國誌》中記載,諸葛亮躬耕隴畝之時,十分喜歡誦讀《梁父吟》。而正是這首《梁父吟》,蘊藏了諸葛亮對魏延的真實態度。關於《梁父吟》的作者是不是諸葛亮,目前爭辯不休,難以定論。只是喜愛吟唱《梁父吟》的諸葛亮,至少在價值觀層面是認同這首詩詞的。那麼,《梁父吟》講述的究竟是一件怎樣的故事呢。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墓,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首詩詞講述的,是發生於春秋末年齊國的故事,即赫赫有名的「二桃殺三士」。據說在當時的齊國,齊景公帳下有三員猛將,分別叫做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卻也因此恃功而驕,齊國上大夫晏嬰為避免日後形成禍患而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於是齊景公和晏嬰設了一個局,將三位猛將請來,賞賜他們兩顆桃子,並明言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功績分配。公孫接與田開疆先後報出自己的功績,並分別拿了一個桃子,這使得認為自己功勞更大的古冶子十分不滿。春秋士人頗為重視自己的聲譽和氣節,二人聽聞古冶子的功績之後,自覺羞愧,於是拔劍自盡。如此以來,古冶子羞愧不已,覺得自己羞辱別人而吹捧自己導致二人身亡,於是也拔劍自刎了。
不過不同於最早記載此事的《晏子春秋》,樂府詩《梁父吟》顯然秉承讚賞三位猛士的態度,並諷刺晏嬰之語是進諫讒言。在猛士無過的情況下,設局陷害是佞臣所為,這便是諸葛亮對此事的態度。如若我們將魏延對應成三猛士的角色,就會明白說諸葛亮懷疑魏延生有反骨是多麼的無稽。三位齊國猛士均是重視氣節之人,但很顯然不通朝堂禮數,政治智商極低。那麼魏延也是這樣的人嗎?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大約是在劉備入川之前成為其部曲的。所謂部曲就是劉備的私軍將領,並無公職。根據後來楊儀對魏延「庸奴」的稱呼,恐怕早年間的魏延地位並不高,甚至可能是作為劉備奴僕而追隨左右的。然而或許正是因為劉備在這亂世之中給了他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在入川作戰時,魏延十分勇猛。戰罷,劉備秉承選賢舉能的作風,將魏延從一個部曲將領直接提拔成為牙門將軍。
在隨後的漢中之戰種,魏延再度立功,因而劉備又一次給予提拔,將其安置成為漢中太守。霎時間「一軍皆驚」,可見魏延當時的晉陞速度之迅猛,超乎了周圍人的想像。面對恩主劉備的器重和栽培,魏延吼出了那句振聾發聵的狀語「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是的,他誓言要為漢中王劉備抵擋整個曹操軍隊的來襲。此後8年,漢中屢次遭遇曹操侵襲,魏延做到了他的承諾。
劉備去世之後,曹丕與孫權的矛盾激化,而蜀漢方面的權力則主要由諸葛亮把持。諸葛亮延續了劉備對魏延的態度,繼續精心呵護著。憑借對時局的精準判斷(曹魏與孫權針鋒相對)和對魏延的信心(魏延鎮守漢中),諸葛亮於公元225年閃擊南蠻,僅用數月時間就擺平了劉璋時期始終難以馴服的南蠻,蜀漢勢力終於在關羽荊州敗亡之後迎來了首次增長。
在平定南蠻的次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北方曹魏集團再度面臨政權更迭危機,這讓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希望。於是諸葛丞相於公元227年上書《出師表》下定決心發起北伐,並隨即進駐漢中。到了漢中之後,魏延立刻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被委以督前部,同時擔任丞相司馬和涼州刺史之職。涼州當時雖處於曹睿的統治之下,但卻也等於諸葛亮提前將北伐預想成果獎勵給了魏延。
正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和魏延圍繞子午谷之計發生了意見分歧。魏延認為應當出人意料、不顧一切的千里奔襲長安,直接抄了前線魏軍的後路,無需在意作戰人數、糧草補給和後續戰略計劃等。這在諸葛亮看來,是一個極其不穩妥的提議。在子午谷之計中,魏延並未將敵方可能的動向作為影響因素考慮進去,同時亦沒能給出攻克長安之後的後續計劃。計策未被採納,魏延極其不滿,竟然逢人就埋怨諸葛亮膽怯,其情商之低讓人駭然。
魏延作為下級冒犯當時位高權重的蜀漢丞相,足以見得他的性格缺陷。然而諸葛亮卻並未有何不滿,對他依舊十分重用。或許在諸葛亮的眼中,魏延正是《梁父吟》中的那三位爭桃的猛士,驍勇卻不善謀略,惡語相向卻無傷大局。
沒過幾年,魏軍在曹真、張頜、司馬懿等人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大舉入侵蜀漢,並意圖攻佔漢中。於此同時郭淮、費曜(《三國演義》中稱費耀)率領雍涼軍馬出發,也在逼近蜀魏邊境。只是曹真等幾路大軍,因連番大雨導致棧道受阻,不得不退軍。這時,諸葛亮坐鎮漢中,嚴防魏軍主力可能的動向,並派遣魏延和吳懿分兵進入雍州南安地界,前去摸清雍涼魏軍的動向。
當魏延、吳懿這一支蜀軍探嗅無果準備返回的路途中,卻遭遇了曹魏軍隊並被圍追堵截。魏軍領兵之人是郭淮,是一位相當厲害的著名將領。然而正是在這場戰鬥中,魏延的軍事才能全面噴發。面對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魏延當機立斷的分出一部分軍隊交給吳懿,讓其直抵南安,準備包抄郭淮的後方大本營。如此以來,郭淮大驚,進退維谷、軍心渙散。正當此,魏延率部猛攻郭淮,並大破魏軍。
正當魏延取得勝利之時,吳懿在南安被費曜纏住。吳懿因兵力較少,只得轉攻為防禦。魏延顯然十分清楚吳懿的危局,因而在大破郭淮之後,急行騎兵趕往南安,並從費曜後方襲來。至此,陽溪之戰以魏延大獲全勝而告終,此戰也因此成為他巔峰之作。如此凌厲迅猛的用兵風格,靈活機動的作戰水平,使得諸葛亮大為滿意,並再次提拔了魏延為前軍師、正西大將軍,並封為南鄭縣侯爵。
然而就如同因爭桃而亡的三位齊國猛士一樣,魏延在戰場之外的智商同樣簡單的令人髮指。當時因魏延作戰屢立戰功,並獲得了諸葛亮的庇護,魏延因此恃功傲物,得罪了不少人。只不過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忍讓,然而就有這麼一位卻不肯相讓。楊儀同樣是在諸葛亮羽翼庇護之下成長起來的蜀漢能臣,主管後勤的他辦事效率極高,也正因如此得以確保蜀軍前線大局穩定。
然而魏延與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二人相互憎惡,每次坐在一起就會相互爭吵,最後魏延都會舉刀恐嚇楊儀,將他嚇哭。 諸葛亮非常清楚二人的才幹,因而知曉他們無法相處之後,也是萬般無奈,只能讓費禕居中斡旋。只是當諸葛亮命喪五丈原之後,局勢終於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了。
前面提及魏延屢被提拔,地位不斷攀升,得罪的人也越來越多。甚至在陽溪之戰兩年之後,曾與蜀漢名士劉琰發生過一次爭吵。劉琰即為名士,又擅長交談,魏延不是對手,吵架輸了之後竟然跑到諸葛亮那裡告狀。於是諸葛亮出面責備劉琰,並讓讓他離開前線返回成都去了,可見諸葛亮對魏延的遷就和寵愛之情。
當自己病重之時,為了安排好後事,諸葛亮將蜀漢退軍的事宜交由楊儀執掌以防止莽撞的魏延會冒險攻魏,又讓魏延率軍斷後以確保其不會被楊儀暗害。同時諸葛亮明確告知了楊儀,如若魏延貿然攻魏而不願意斷後,則可以率領蜀漢主力獨自撤回,無需約束魏延。如此安排,如若順利執行,則魏延、楊儀皆可保全。只是諸葛亮還是低估了魏延的莽撞,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或許在魏延看來,不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生平都在主持北伐事宜。自己的畢生榮譽皆因兩位恩主所賜,豈能在軍勢一片大好之際就輕易撤離呢。於是魏延居然拒帶兵南歸,搶先燒燬了閣道,企圖以此逼迫蜀漢主力繼續北伐。
蜀漢軍中的變動,引起了司馬懿的注意,於是司馬懿率魏軍尾隨撕咬而來。所幸此時,另外一位由諸葛亮提拔,並被安排負責斷後的將領姜維發揮了作用。姜維讓楊儀反旗鳴鼓,使得司馬懿以為諸葛亮詐死設局,倉皇遠逃,遭人嗤笑為「死諸葛走生仲達」。
眼見蜀漢主力未能與魏軍形成對峙,魏延上奏劉禪,誣告楊儀反叛,想要以此奪得軍權繼續北伐。與此同時,楊儀也在上奏彈劾魏延,最終朝廷重臣紛紛選擇「保儀疑延」。只是楊儀在劉禪的心中也留下了一道陰影。
由於撤退的命令是諸葛亮下發的,因而本就人少的魏延部眾都不願意追隨魏延與楊儀的蜀漢軍隊主力對抗。最終魏延與其親屬數人選擇逃亡到漢中去了,隨後被馬岱追上誅殺。而當楊儀踩著魏延的腦袋之時,惡狠狠的衝著這個數次與自己爭吵,並嚇哭自己的朝敵說道「庸奴!復能作惡不?」,並夷滅魏延三族。魏延由此成為整個蜀漢政權時期,唯一被夷滅三族的人。
當楊儀安全率領軍隊返回蜀中之後,對秉領朝政報以很高的期望,畢竟自己本就是後勤方面的重臣,這次又立了一大功勞。然而現實卻是,在庇護自己的諸葛亮以及與其爭鬥不休的魏延相繼故去之後,楊儀被雪藏了。於是他也和魏延一樣,整日裡四處埋怨,嚇得大家都漸漸遠離了他。
到了最後只剩下費禕還會前去探望他,於是楊儀就將自己心中的苦悶訴說給他聽,並直言如若當初諸葛丞相去世之時,自己率軍投靠魏國,何至於如今這般落魄,並深感悔不當初。費禕聽聞之後,立即匯報給了劉禪,於是楊儀被貶黜成為庶民,並被流放外地。楊儀深感不忿,上書劉禪且言辭激烈。最終劉禪下令抓捕楊儀,而楊儀聽聞之後,從容自殺。
就這樣,諸葛亮去世的當年,魏延慘遭滅族。次年,楊儀被貶,自殺身亡。詠唱著《梁父吟》的蜀漢丞相雖在生前極力庇護著自己心目中的猛士茁壯成長,然而最終未能改變政治遊戲的規則,沒能阻止悲劇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