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如何平定遼東的?他採取了怎樣的計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懿是如何平定遼東的?他採取了怎樣的計策?

曹睿曾派司馬懿回京,命他率兵討伐遼東,司馬懿不負眾望,用一年時間解決遼東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曹睿此時想諸葛亮死了,你司馬懿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乾脆替我再解決個實際問題吧。

這個問題就是遼東問題,前邊講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

由於之前與蜀國和吳國的戰爭不斷,而遼東沒有對中原形成致命的威脅,所以曹魏一直沒有徹底解決遼東問題。可是現在不一樣了,諸葛亮都被司馬懿給活活耗死了,蜀國在短期內基本不可能再次出擊了。曹睿很明白,現在是收拾公孫淵的最好時機。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召司馬懿回京,命他率兵討伐遼東。

曹睿問司馬懿:「司馬公你來猜猜公孫淵會用什麼樣的計策呢?」

司馬懿笑道:「他如果棄城而逃,是上計。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坐守襄平,那就是在等著我去生擒了他。」

曹睿問:「司馬公怎麼會有這樣的判斷呢?」

司馬懿回答道:「惟有明智的人才瞭解彼此的實力,通過放棄而取得勝利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我想憑公孫淵的能力不會想到這些的。我們現在勞師遠征,他肯定以為我們不會打持久戰,所以也想學我們與蜀對陣時的諸葛亮採取的戰術,距遼水死守。這是下下策。」

司馬懿的意思很明白,打仗要注意天時地利人和,不可能照搬其他人的戰鬥套路。遼東和隴中不一樣,遼水周圍是開闊的平原地區,進攻要比防守容易得多,所以在這裡實施保守的戰術是非常吃虧的。再加上公孫淵在戰鬥力上本來就不佔據優勢,又怎麼可能依靠頑強的防守戰勝強大的司馬仲達呢?

曹睿又問:「你需要多少時間?」

司馬懿回答:「去一百天,回來一百天,攻破敵軍一百天,再用六十天休息,一年足夠了!」

曹睿是個英明的君王,可是再英明的君王也難免會犯錯誤,曹睿也不例外。戰勝蜀國和吳國之後,魏國在軍事地位上取得了空前的優勢,開始大修宮殿,以至於民怨很大,如今又要征討遼東,這筆錢肯定又要轉嫁在百姓頭上。

司馬懿臨出征前勸曹睿說:「當年周公旦造洛邑,蕭何造未央宮,現在您的宮室未備,那是臣的責任。可是河北百姓困窮,徭役沉重,這樣下去必定不會有好結果,希望您先把建造宮殿的事放一放,先把遼東的事解決完了再說。」

曹睿是否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能在最高統治者面前為百姓說出這樣的話來,我想司馬懿絕不是個白臉的奸臣。

司馬懿以牛金、胡遵為將,率步騎四萬,從許都出發,經孤竹,越碣石進至遼水附近。

公孫淵這才瞭解魏國這次是來真的了,馬上給孫權發信求救,孫權看到公孫淵的信心中暗自好笑,遼東離東吳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很明顯已經是一枚死棋。可孫權也不好駁了公孫淵面子,於是鄭重其事地回信給他:「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敵,諸葛亮都被他耗死了,我真為兄弟你擔憂啊!」隨後命令大軍在吳、魏邊境上溜了一圈,算是聲援了這位遠在遼東的難弟。

對於東吳的消極表現,公孫淵還沒有來得及發怒,就有一件天大的好事降臨了。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很多地方的水有數尺深。

這是洪水的前兆,面對這種情況,驚懼之情瀰漫了整個魏軍軍營,很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想要遷營。面對洪水的威脅,司馬懿表情堅定,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不過還真有不怕死的,都督令史張靜繼續在司馬懿面前嚷嚷還是遷營比較好。

司馬懿一聽拍案而起:還真有這出頭鳥,拉出去給我斬了!諸將剛想為張靜求情,司馬懿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諸將沒敢再說話,眼看著劊子手把張靜的腦袋獻了上來。

在襄平(今遼寧遼陽)的公孫淵見大水來了,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這分明是挑釁,魏國諸將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同意。

司馬陳圭問司馬懿:「上次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一個半月就拔了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卻進攻緩慢,這個我實在是想不明白啊!」司馬懿解釋說:「孟達雖然兵少但是糧食多,那時我們的軍馬是孟達的四倍,但是我們的糧草卻勉強夠一個多月的,又怎麼能不速攻呢?可現在是賊眾我寡,賊饑我飽,現在水雨阻住了我們的去路,即便我們想打,條件也不允許。我們這次遠道而來,不怕公孫淵來攻打我們,倒怕他趁機跑了。現在,公孫淵糧草快沒了,而我們對他的合圍尚未完成,這時發起進攻的話,我真怕他跑了。打仗是詭道,因事而變,沒有定律。公孫淵憑借大雨相助,雖然忍著飢餓,卻不肯逃走,我們沒有必要現在為了點蠅頭小利把他逼走了,不然的話再想抓他就難了。」

司馬懿故意示弱,不肯進兵,令公孫淵徹底放下心來。朝中聽說遼東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還好曹睿是個明白人,說道:「司馬懿臨危制變,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面對這樣的君臣,連老天都開眼了,不久雨停了,水也漸漸退去了。

公孫淵急令大將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二十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公孫淵的每一步棋都在司馬懿的計算之內,對手不是諸葛亮,司馬懿不免覺得索然無味。不過既然玩了,那就多玩一會兒,爭取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的戰略,先是多張旗幟,做出魏軍人馬眾多的假象,再對公孫淵的堡壘進行佯攻,把遼東軍團主力全部吸引到南線上來。

與此同時,魏軍的主力已經悄悄渡過遼水,進逼遼東軍的營寨了。司馬懿令部將不要攻擊營寨,而是繞過去直取公孫淵的老巢襄平。

魏軍部將不解,紛紛詢問司馬懿:「不攻擊敵人的營寨,卻繞到敵人後方去,這可是很傷士氣的打法,我們又不是打不過他們。」

「公孫淵堅營高壘,就是想拖住我軍主力。用主力攻擊他,正中了他的下懷,但此時他們的主力都在南線了,老巢必定空虛。我軍直指襄平,公孫淵肯定會來救援,到那時我們在他們回軍的路上攔截,就有了勝利的把握。」司馬懿對諸將解釋道。

其實再怎麼說這都是一場非常危險的戰爭,因為司馬懿是孤軍深入,這也是兵家的大忌。萬一公孫淵發動襄平和遼水邊大營的兵馬對司馬懿軍來個夾擊,勝負還真不好說。

但是這樣打,不是因為司馬懿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自負起來,而是因為瞭解這支遠征軍就是日後平定吳、蜀的主力軍。如果連遼東都無法攻克的話,那麼何談一統天下呢?

公孫淵果然放棄了圍塹堡壘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今遼寧遼陽西南)以逸待勞,迎戰敵援軍,並對諸將說:「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有失。」

部將各個驍勇,三次衝鋒下來,遼東軍慘敗,司馬懿見戰局已定,立即向襄平進擊,很快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晝夜不停地強攻。

襄平雖然兵少,防守卻極其堅固,公孫淵被魏軍擊敗後,率領少數戰將和兵馬從小路退入了襄平,欲與此城共存亡。

可是,司馬懿料定的事情,很快成了公孫淵的噩夢,城內糧盡,戰死和餓死的士兵躺了一地,遼東著名將領楊祚等人投降。巧合的是此時一顆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梁水附近,襄平城中的官兵越發恐懼起來。公孫淵也很驚懼,他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答應司馬懿自己要面縛(兩手反綁於背而面朝前)歸降。

司馬懿沒給公孫淵一點面子,下令斬殺掉王建、柳甫,並發佈檄文嚴責公孫淵:「當年楚鄭列國,鄭伯肉袒(赤裸上身)牽羊而迎。你公孫淵自立為王,位則上公,就派王建、柳甫這兩個老眼昏花的老頭來談判,必定會傳錯話,所以我把人給你殺掉。你若有意繼續談判,派個年輕點能拍板的人來。」

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降,並想定個時間送個人質過去,以表示誠意。司馬懿笑著對衛演說:「打仗這事,無非是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走不了就是投降或自殺。你讓公孫淵現在就拿繩子把自己捆上,然後親自到我這裡投降,不肯投降就和我決一死戰,沒必要送人質來。」

看來打馬虎眼是不行了,公孫淵就想從城南突圍,司馬懿故意在這裡留下了破綻,為的就是把公孫淵引出來,而今老虎出洞了,司馬懿縱兵追擊,公孫淵戰死在梁水(今太子河)邊星落之地。

公孫淵是三國時,除蜀、吳外,曹魏最後收拾的諸侯,曹魏為一統中國走出了蓄勢的最後一步。

殺死公孫淵後,司馬懿做了與曹操在徐州所為相同之事——屠城。

襄平被攻陷後,司馬懿屠戮城中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並收集屍體築造京觀(京觀是古代戰爭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體封土而成的高塚)。而後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

襄平屠城,司馬懿只是為了把遼東人的抵抗意志徹底摧毀,還有一點就是自己也沒有多餘的糧食分給這些人。屠城是殘忍的,可是還好,遼東算是徹底的穩定了。

司馬懿對遼東的四萬餘戶、三十多萬人口,重新進行了人口普查,把結果上報朝廷。

當時遼東已進入冬季,許多魏軍還穿著單衣,士兵們紛紛找司馬懿乞要襦衣(官方的一種儀式用的服裝),可司馬懿就是不給,他的理由是「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不過司馬懿並不是不管這些寒冷的士兵,他上奏朝廷,解除了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士兵的兵役,將他們遣送回鄉,人少了衣服自然就富裕了。

恰好用了一年的時間,遼東問題被徹底解決了。《三國演義》詳細描寫了諸葛亮如何七擒孟獲,卻把司馬懿遠征遼東(《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六回)的過程一帶而過,這無疑是一種遺憾,以本章內容把司馬懿征遼東的故事展現給大家,也是想彌補這種遺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