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評價《三國演義》中人物有三絕:「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和「奸絕」曹操,其中有兩位是劉備手下之人。關羽是隨著劉備出生入死的兄弟,諸葛亮則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軍師,他足智多謀,多次為劉備化解危機。在很多人看來,蜀漢陣營是一塊鐵板,十分團結。既然這樣,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關羽在後期的敗亡是諸葛亮的陰謀,甚至得到了劉備的支持呢?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關羽敗亡的情節,絕大多數《三國演義》讀者都印象深刻。「關羽敗走麥城」也是很經典的一折戲,廣為流傳。然而,敗走麥城只能算作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的最後一部分。筆者將闡述整個戰役大概的過程。建安24年,關羽從荊州出動,北伐曹魏。一路上,關羽擊敗曹魏各路人馬,擒殺龐德,逼降於禁,水淹七軍。在正史上,史官也用了「威震華夏」這個宏大的詞彙。就連曹操都因此而考慮起了是否要遷都。這一戰也是關羽帶兵生涯的頂點。
隨後,關羽就慘遭孫吳的背刺。雖然在赤壁之戰時,蜀漢和東吳屬於同盟關係,但劉備「借荊州」一事一直讓孫權耿耿於懷。他一直想將荊州討回,但苦於沒有合適的借口。這一次,他找到了機會。
東吳方面的主將是呂蒙。他提出「白衣渡江」之計,將自己的精銳部隊偽裝成商人,騙過了蜀軍的哨卡。而關羽在與魏軍作戰的前線也已經成為強弩之末,而且後路被斷,糧草不濟,只得撤退「敗走麥城」。
在關羽戰敗後,他曾向駐守東三郡的孟達和劉封發信請求支援。但東三郡也是剛被攻下的地方,難以騰出人手,所以二人以此為由也沒有發兵救援。於是關羽突圍失敗,最終被東吳在道路設下埋伏擒獲並處死。
縱觀整場戰役,關羽從「威震華夏」到全軍覆沒,竟然只過了短短五個月的時間。而且,他居然是死在曾經的盟友孫權手裡,令人不勝唏噓。但仔細研讀史料,還是能發現些許疑點。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如下策略,「派一著名將領軍從荊州北上,先生(指劉備)親率一軍從益州出劍閣北上」。這就是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北伐藍圖。然而,關羽這次孤軍深入,究竟有沒有經過諸葛亮或者劉備的批准呢?
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而且關羽甚至有可能得到了諸葛亮的授意。那麼諸葛亮又為什麼沒有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從益州派出一支兵馬作為呼應呢?這一點很能說明問題。
那麼即使如此,諸葛亮又有什麼理由去除掉關羽呢?依筆者的觀點,還是應該從隆中對裡發掘線索。隆中對給劉備提出的外交戰略是「聯吳抗曹」,非常清晰。但由於赤壁戰後「分贓不均」,劉備和孫權的關係已經鬧得很僵了。
而且又出現了關羽拒絕孫權的聯姻請求並寫信侮辱他的事件。關羽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他對自己的部下士兵都很關照,但除了劉備,他幾乎看不起所有的領導,孫權也不例外。所以在吳蜀關係中,關羽的行為無異於導火索,阻礙了聯合。
另一點原因筆者雖然想到了,但依然不希望它是真的。眾所周知,關羽在曹操手下任職過一段時間,被封為「漢壽亭侯」。
雖然他後來回到了劉備手下,但又出現了「華容道放走曹操」這件事。因此很可能因此諸葛亮認為關羽對曹操的恩惠還存在留念,於是就說服劉備將關羽除掉。
總結:關羽的性格上帶有一定的缺陷。他能去體恤基層的士卒,但不能對領導尊重。這樣的性格除了導致他在「官僚團」中容易觸怒別人,在外交中也容易犯錯。他在兒女親家這件事上惹怒孫權,很可能就為他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更重要的是,華容道放走曹操這件事讓關羽和蜀漢政權開始出現離心。然而諸葛亮在關羽貿然出擊這件事上究竟有沒有動過歪心思,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