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明星武器——戟,為何之後鮮有武將用戟做兵器?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明星武器——戟,為何之後鮮有武將用戟做兵器?

三國明星武器——戟,為何之後鮮有武將用戟做兵器?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輩出,亂世之中也正是各種兵器大放異彩的時代,在三國爭霸之際,有一種明星武器,獲得了較多武將的喜愛,它就是我們熟知的——戟。

戟[jǐ],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

早在先秦時代戟就是戰爭雙方大規模使用的主要兵器,在戰國及秦代,戟主要是用青銅製作的,西漢時期,鐵製兵器大規模普及,鐵製戟也就取代了青銅戟而成為戰場主要兵器之一。

在三國時代,戟主要有兩種形制:一是標準形狀的戟,另一種是橫枝向上翹起的改型卜字戟。

三國有很多著名將領也都喜歡用戟作為兵器,在眾多記述三國歷史的文獻中,均對戟這種兵器大書特書,我們最熟悉的大概莫過於呂布的「轅門射戟」典故了。

在陳壽所作的《三國誌·魏國·呂布傳》中有云:「布便弓馬,臂力過人,號為飛將。」呂布為了調解劉備和袁術之間的爭鬥,他命士兵在轅門外豎起了一支戟,然後,呂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謝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

呂布隨即一箭正中戟支。袁術的大將紀靈等大呼:「將軍天威也!」之後退兵罷戰。

在《後漢書·呂布傳》裡也記載了呂布射戟這件事,說明戟是當時主要的兵器,在軍中常備。在後世的小說《三國演義》裡,呂布使用的兵器更是成了神器——方天畫戟。

據《三國誌》記載,當時有許多著名將領都曾使用戟,如曹操帳下猛將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後來典韋跟隨曹操出征,結果在張繡營中遇兵變,張繡手下襲擊曹操,「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典韋身中數十創仍拚死力戰,保護曹操順利逃脫。

張遼也是使用戟做武器的一員著名將領,他曾在合肥以七千兵力對抗孫權親自帶領的十萬吳兵,毫不畏懼:「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其名,沖壘入,至孫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地,以長戟自守。」

由此可見,孫權當時所使用的武器也是戟。孫權帳下的甘寧使用的兵器也是雙戟。

在三國爭霸中,戟作為一個明星兵器,有著輝煌的歷史。

太康元年(280年),晉派大軍滅亡東吳,三分天下的時代最終歸入西晉,華夏大地進入了和平時代。

與此同時,關於戟的記載卻是急劇減少,似乎在三國之後,戟作為兵器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這是為什麼呢?

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又重回亂世,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漸入中原,甲騎重裝的鐵蹄像旋風一樣衝擊著黃河兩岸。

騎兵皆披重甲,戰馬也著具裝,護具的進步對格鬥兵器提出了空前的要求,原來的卜字戟乃至戟枝向上的改型卜字戟,已經很難破甲而入傷及敵身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加強殺傷力,兵器製造者又將戟枝進一步上翹,以至於完全失去了橫枝的造型。但是,再努力改變戟的形制,也仍然趕不上甲冑防護性能的提高速度,這就讓這種叉式的戟走到了盡頭。

就這樣,在戰爭攻與防的矛盾之中,戟逐漸落了下風,而讓突刺能力更強的矛所取代。

戟雖然退出了實戰兵器的行列,但它並沒有消亡,而是經過改造後,不再使用金屬打造,作為儀仗禮器一直使用到了隋唐乃至宋代。

本文參考自:《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