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劉協落到曹操手中善終,他若落到袁紹手中,結局會如何? 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漢獻帝,是漢末三國時期,最悲催的皇帝,他自登基起,就一直是一個傀儡,是被董卓扶植的傀儡。後來董卓伏誅,他也未能親政,反而先被漢室舊臣王允「輔佐」,又被李傕、郭汜等人挾持,最終又落入到了曹操手中,先為傀儡,後被廢為山陽公,以懸壺濟世為樂。其實,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他的結局還算不錯。不過依舊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甚至認為,如果他離開曹操的地盤,去投奔劉備,會更好一些。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現實並不允許,他離開曹魏,轉投劉備。另外,雖然劉備一直宣稱,自己的志向是興復漢室,但他同樣是一個野心家,如果漢獻帝劉協落入他的手中,他便不再算是正統,因此,就算劉協有能力離開曹魏,去投奔劉備,依舊難免淪為傀儡,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不過,除了劉備之後,還有一個諸侯,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能力與資本,他就是在曹操一統江北之前,成為最大割據勢力的袁紹。
當袁紹剛剛拿下冀州的時候,他的謀士參謀沮授,就曾建議他,以冀州為根基,拿下幽州、并州、青州,然後憑借自己和家族的威望,「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沮授、田豐,甚至郭圖等人,也曾試圖袁紹把天子接到冀州。那麼,如果劉協落入袁紹手中,結局會如何呢?
對於這個問題,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的網劇,《三國機密》揭開了答案——袁紹會在大局將定之時,將劉協斬殺,自己取而代之。那麼,劇中的這一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小編認為是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袁紹有巨大的野心
袁紹本身,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這一點不容否認。他年少得志,卻因守孝耽誤了六年,因為不想再重頭爬起,他便開始在黨禁時期,收留黨人,學習戰國時期的孟嘗君,開始為自己造勢。之後他隻身出逃,成為渤海太海,其謀士參謀為他規劃的方向是,先成為一方諸侯,再一舉統一天下,他也沒有反駁。另外,當初他還曾與王芬、許攸等人,一起謀劃過廢立之事。由此可見,袁紹並不甘心僅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甘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二、袁紹有足夠的魄力
如今,提到袁紹,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曹操、郭嘉等人,對他的評價,即好謀而無斷,但是如果我們細讀歷史,就會發現,其實袁紹非常有魄力。例如,因為他本身有巨大的野心,想要顛覆漢室的統治,於是極力慫恿何進,召董卓入京,引發了天下大亂,使中原大地上,出現了諸侯並起,群雄爭霸的局面;當諸侯聚義,討伐董卓,孫堅攻入洛陽,打算號召諸侯追擊董卓的時候,他突然攻打孫堅的地盤,不僅「保證」了亂世的延續,而避免了孫堅揚名天下,可謂一舉兩得,等等。
三、袁紹沒有容人之量
通過以上兩點,我們不難推斷出,漢獻帝,如果落入袁紹的手中,一定不能坐穩龍椅。那麼為什麼能夠確定,漢獻帝劉協一定會被袁紹處死,也不是像在曹魏一樣,得以善終呢?這就要提到袁紹的容人之量了。雖然袁紹一向有,能折節下士的名聲,但是他本人卻沒什麼容人之量,而且極好面子,例如官渡之戰時,他不納田豐忠言,果然失敗後,不但沒有向田豐致歉,還殺害了田豐,由此可見,如果漢獻帝劉協被他取代,大約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漢獻帝劉協成為曹魏的傀儡,能夠善終;如果落入劉備手中,依舊會成為傀儡,但是善終的可能性很小;落入袁紹手中的話,更是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