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劉表,恐怕不少讀者對他的印象都是庸弱、無能。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當時那個亂世,劉表作擁荊州這個四戰之地,本應當有一個好的未來。但自從劉表早年平定下荊州後,他便再無動作,最終困死在城中。其少年時期的慷慨激昂與雷厲風行,也與他晚年時的碌碌無為,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十二年(207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這則史料,充分說明劉表的「鹹魚」思想;其實早在官渡之戰期間,劉表也是這麼幹的。但憑外界打生打死,劉備自巋然不動。
但或許有人忘記了,劉表在年輕時,也是個「狠茬子」。劉表來荊州赴任的時候,正是天下大亂之時。原來的荊州刺史,於亂軍所殺,劉表當時在朝中不受人待見,遂被打發來到這戰亂之地。
於是,一人一馬的劉表便進了荊州城。關於劉表是如何平定荊州的,總結起來倒也簡單:與豪族談判,斬各路匪首,結中原之盟。
劉表為何有信任與豪族談判呢?這與他的身份有關。首先,劉表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子孫,屬於根正苗紅的皇家血脈;其次,劉表是個文人,還是非常知名的讀書人,他年輕時還多次參與過黨人集團的清議活動。
巧合的是,東漢時期的豪族,其身上的儒學化特質也非常明顯,雙方在一些理念上,是完全契合的。最重要的是,劉表對於權力不怎麼熱衷。與其說劉表治理荊州,倒不如說是劉表與當地豪族共同管理荊州,雙方之間是一個互相補充的過程。
從結果上看,劉表最終成功說服了荊州豪族支持他。這其中,有蔡氏、蒯氏、龐氏等,都是劉表的堅定擁護者。因此劉表後來坐穩荊州牧的位子,便大舉提拔了很多荊州豪族子弟入關。可以看到,雙方是利益互換。
第二步是除掉盜匪。在豪族的聯繫之下,劉表召開了一場宴會,將五十五個匪首全部請來。然後劉表的做法是:直接在宴會上發難,於是五十五顆首級一同落地。一時間,荊州內部的風氣一下好了太多。
當然,荊州豪族願意幫助劉表,也有著自己的私心。畢竟這些盜匪,多是流民出身,他們在荊州城內四處劫掠,最受影響的反而不是百姓,而是擁有大量土地的豪族。從這一點考慮,荊州豪族支持劉表,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最後一步是外患,劉表先是招降了張繡,令他在荊州的北大門宛城駐守,隨後又派人與袁紹結盟,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當時,袁術橫跨江淮地區,對荊州一直虎視眈眈,甚至還派出大將孫堅進攻荊州。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劉表立即與袁紹聯盟,將袁術的目光又牽引回了中原。
這是劉表早年間的經歷,從他的處事手段來看,他也堪稱是當世英雄。只可惜,早年意氣風發的劉表,並在平定荊州以後,並沒有想著繼續擴張,反而守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那麼劉表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說到這,便不得不提到劉表的早年生活了。前面說,劉表少年時經常參與清議活動,於是當黨錮之禍爆發時,他也難逃干係。好在有人及時給劉表通風報信,這才讓他倖免於難。
從這時起,劉表對朝廷便已經失去了信心。劉表這個人,是典型的儒生,深受經學思想熏陶。從兩漢時期文人的隱逸情結來看,當自己的理念無法伸張時,他們便會寄情於山水,嚮往隱居生活。
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千百年,「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始終對一代又一代文人產生了深遠影響。劉表,只不過是其中一例。
當他對朝廷徹底失望後,便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荊州數十年,劉表大力推崇文學,導致各方才子慕名而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荊州學派的文化復興。由此可見,這才是劉表的人生理想。既然朝廷無法滿足他的政治目的,劉表便乾脆自己建立一個文人自己的「世外桃源」。
與他有相同理念的才子,不願參與紛爭,也都來到荊州之地尋求庇護。所以劉表後期固守荊州,並非是貪圖享樂。他為天下讀書人提供了一片樂土,這已經是頗為難得的功績了。而在荊州文人眼中,劉表也算得上真正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