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諸葛亮一面派人與東吳重新議和;一面加緊訓練兵馬。直到公元225年才率領甲兵50萬前往平叛。
一
公元223年,益州名門大族雍闓[kǎi]借劉備夷陵大敗,白帝城病逝,國力衰弱,政局動盪之機,在東吳的唆使下,還騙取深被南中彝[yi]族、土著和漢人信服的孟獲支持,並讓孟去遊說各部族酋[qiu】長。煽動民眾不滿情緒。因而,南中百姓大多受到獲之蠱惑加入叛軍。
二、
當時,蜀漢政權無力出兵平叛。諸葛亮一面派人與東吳重新議和;一面獎勵生產,訓練兵馬。直到公元225年3月才率領甲兵50萬前往平叛。大軍以西路孔明,中路李恢[huī】,東路馬忠三路進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期間,雍闓在內訌中被殺,至此,四郡之叛已平。但是,南中酋長孟獲卻糾集敗散之兵,繼續反抗蜀軍。
三
得知四郡已平,蠻王孟獲分三路各領兵5萬來斗蜀兵,於是就有了膾炙人口七擒孟獲的故事。期間,以趙雲和魏延大敗孟獲的故事最為精彩,他們雙劍合璧,以退為進,殺得孟獲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終將其所擒。實際上,七擒孟獲是劉備夷陵之戰大敗,白帝城病逝後蜀國的一場平叛之戰,系諸葛亮治理時期的第一場重大戰役,為了徹底清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採取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戰術。
四
最後,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歸順。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此後直到諸葛亮死前,蜀國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
五
七擒孟獲在《三國誌·孔明傳》中,記載僅12個字,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如真有「七擒七縱」的史實,《三國誌》應不會遺漏。那麼可以推斷在蜀漢王朝的檔案中根本沒有這場戰役。筆者認為,可能是民間為頌揚孔明的軍事才能和治國之道的溢美之詞,甚至還有大漢族思想的影響。
六
但在《漢晉春秋》,不僅提到了孟獲,還說亮對獲確有「七擒七縱」,甚至還說是「七請孟獲」。諸葛亮按當地民俗宰了99頭牛,宴請孟獲將領,與獲歃[sha]血為盟,互敬血酒,誓言「兩心合一,兩軍互幫」。後人曾在孟獲統治區的懸崖上鐫刻了「龍湖雄關」四個蒼勁大字,並塑孟獲巨像作永久紀念。
七
在紅軍長征經過彝族地區時,劉伯承元帥借鑒了孔明治理南中的歷史經驗,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也是古今歷史上第二次彝漢結盟。
八
不論是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還是傳說中的「七請孟獲」,我們都能體會出孔明的良苦用心——由於孟獲性格倔強、熱情豪爽,但又陰險手辣、報復心強——漢族說「不打不相識」,在孟獲這裡不管用,他只信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所以,「七擒孟獲」很好地展現了諸葛亮的政治遠見,為後世留下了一段處理民族矛盾與問題的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