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殺董卓後為何會走投無路 原因只有這一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呂布殺董卓後為何會走投無路 原因只有這一個

在網友們的印象裡呂布似乎有很強悍的戰鬥力,很有點所向無敵的樣子。但事實上,呂布只會騎馬耍戟;至多能帶上幾百人或幾千人,作一個偏裨之將。自然他個人的武藝相當高強,然而戰術的知識有限,戰略的學問更是一點都沒有。至於政治,還是一個門外漢了。我們再說得淺一些,他有勇無謀;而他的勇,也不過是比起匹夫之勇略微高些而已。

他連李傕、郭汜之流都打不過,還談什麼到關東(函谷關以東)來逐鹿中原?他慌慌忙忙離開長安,把董卓的臭腐了的頭顱掛在他的赤菟馬的頸子上,帶了幾百名騎兵溜出武關,直奔南陽,投奔了袁術。

袁術起初對他相當禮遇,因為他畢竟是殺掉董卓、替袁家幾十口報了血海深仇的人。他這人似乎是不識抬舉,在南陽住了不久,便放任自己的部下胡鬧,搶劫老百姓的財物。他之如此,也可能是對袁術的一種抗議,袁術生平不甚慷慨,大概是「日久厭生」,不熱心供應呂布及其幾百名騎兵的糧餉。然而,話說回來,呂布論什麼也不該在南陽有騷擾,當強盜也得選個地方。合則留,不合則去,既然賓主之間弄得不甚愉快,那就另找出路好了,以客人的身份兼為小偷,總有點兒那個!

他終於不得不向袁術告辭,一口氣由南而北,渡過黃河,到并州(山西)河內郡投奔同鄉張楊。張楊這人對皇帝忠,對朋友義,待呂布比袁術待他好得多了。呂布卻又無法在河內郡久留。原因是,張楊自己雖然十分厚道,張楊的部下之中倒頗有人存心想把呂布殺掉,送他的頭去長安,向李傕、郭汜領賞。呂布見到情形不對,連張楊本人也懷疑起來,他向張楊說:「長安的朝廷懸賞捉拿我,捉到活的我,賞金大於捉到死的我,你與其殺掉我,送我的頭去;不如把我捆起來,送活的我去。」

張楊很幽默,不說「我沒有意思出賣你」,卻向呂布冷冷的說:「你的話很對。」

呂布被張楊這一句話,弄得坐立不安,想來想去,想出了「以走為妙」。於是,他帶了部下若干人向東走,投奔袁紹。袁紹這時候已經逼走了冀州牧韓馥,取而代之,作了冀州牧,住在冀州的鄴縣(河南臨漳西南),正在為了「黑山賊」大傷腦筋。

所謂「黑山喊」,他們的領袖是常山人,姓張名燕,原名張飛燕;最初在河南朝歌縣的黑山起事,因此部眾被稱為「黑山賊」(常山是漢朝的一個郡,州治在元氏縣)。

袁紹費了很久時間,很大力氣,平不了張燕及其部眾。呂布一到,立刻就把逆勢變成優勢。呂布帶了幾十名猛將與勇士,騎著馬,衝入敵陣,橫衝直撞,每次都殺掉一些敵人才回來。而且,每天一次,甚至三次四次。

結果.他這種攻勢戰法和主動作風,收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瓦解了「黑山賊」的士氣,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迫使張燕接受招安。

呂布的功勞確是不小。他的威名,也建立了起來。人們看見他一馬當先,能奔上敵人的小城城牆,衝進敵人的堡壘,越過敵人的水壕土塹,由不得不佩服、不欣賞。他座下的那匹赤菟馬,也十分可愛。因此,大家流行了八個字的讚美之語:「馬中赤菟,人中呂布」(赤菟的菟字有草頭,不是小白兔的兔)。

呂布和袁紹也好不了多久。原因,仍舊是他自己與部下沒有紀律。

他被袁紹送走。送走的方式,是「承製」以呂布為「領司隸校尉」,派三千壯士陪伴他去洛陽上任(所謂「承製」,在字面上是「奉了皇帝的制書,皇帝的聖旨;但在事實上袁紹從來不曾收到過獻帝的這種制書。獻帝這個小孩子,當時處於李傕、郭汜的掌握之中,哪裡能夠頒發如此的制書給袁紹或任何其他軍閥,授權他們代為任命中央或地方的大官)。

呂布只得帶了他的幾十名部下,跟著囊紹所派遣的三千壯士。離開鄴縣。他在董卓死後,敗於李傕、郭汜,奔向南陽,依附袁術之時,尚有幾百名軍官與兵士。其後,轉往河內投張楊,又由河內轉往常山投袁紹,走了許多地方,部下的官與兵越走越少。現在又離開鄴縣往洛陽走,部下就只剩了幾十人而已。

這幾十人,顯然與袁紹的三千人不成比例。袁紹的三千人,與其稱為護送呂布的壯士,不如稱為押解呂布的獄卒。袁紹早已吩咐了這些壯士,在走出鄴縣不遠便將呂布殺害,呂布倒也相當警覺,看出了這些壯士來意不善。於是,他在某一天的夜晚,坐在帳篷裡彈箏,彈了一陣,把箏交給了一位親信繼續彈。他自己卻在箏聲之中,悄悄地由帳篷之後溜走。

袁紹的三千壯士之中的情報人員,躲藏在帳篷前門之外不遠的地方,偷聽呂布彈箏,一直聽到了箏聲停止,似乎呂布已經就寢,酣睡。這位情報人員,去向上峰報告;上峰率領了一大批人將帳篷包圍,一聲吆喝,刀斧齊下,把帳篷砍碎,把帳篷裡面的東西也砍碎,卻不曾砍到呂布,也不曾砍到那位代替呂布彈箏的親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