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寒食節的起源與消亡,曹操為何曾下令取消這個節日?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探索寒食節的起源與消亡,曹操為何曾下令取消這個節日?

寒食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現如今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可見清明節在傳統節日當中的地位。但其實清明節一開始並不具備掃墓和祭祀的功能,相反,這些都是寒食節的功能,而清明節則是踏青遊玩,但相比之下,寒食節要比清明節更重要,但是為什麼曹操卻要求廢除寒食節呢?

1、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公元前672年,晉國國君晉獻公擊敗驪戎,並迎娶驪戎族中的女子驪姬。驪姬憑借美色,獲得晉獻公的寵愛,並挑撥離間,迫使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逃亡國外。公子重耳,也就是日後的春秋霸主晉文公,在流亡中度過了整整十九年。而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始終跟隨其左右忠心輔佐。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當重耳歸國後,跟隨他的一眾大臣都得到了賞賜,卻唯獨忘了介子推。誰知,介子推卻根本不想,他說,重耳即位是上天注定的,大臣們以功臣自居,是欺世盜名。介子推帶上母親,隱居綿山而死。晉文公找不到介子推,只好把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定為介子推的封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中介子推的故事不過寥寥數筆,很難與「不火食」的特殊習俗發生關聯。但從戰國至兩漢,介子推的故事被不斷完善。「火」也登場了。

楚國大夫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這樣一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東漢王逸做注時,將「立枯」解釋為「子推抱樹燒而死」。《莊子》中也提到了火,介子推「抱木而燔死」。「燔」即為焚燒,可見至遲在戰國時期,介子推已從「隱居而死」,變成了悲劇色彩濃厚的抱樹焚死。

2、為何介子推會有如此慘烈的死法

西漢劉向在《新序》中言:(晉文公)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晉文公想用燒山的辦法逼介子推出仕,可介子推至死不改其志,遂釀成悲劇。

漢代獨尊儒術,強調忠孝思想,介子推或許正是因此,成為了「箭垛式的人物」。逃難途中的忠誠不受封賞的高潔,奉母隱居的孝順寧死不出的堅定。其形象和思想境界,隨著故事的豐富與完善,得到了一步步昇華。

并州及其下屬的太原郡在春秋時期屬於晉國範圍,介子推的故事為當地百姓所熟知。個集忠孝節義等眾多高尚品德於身,結局卻如此悲慘的人物形象自然容易獲得人們的普遍同情。對介子推加以祭祀,視之為本地神明,並將「不火食」的風俗與之相連。

建安十一年(206年)三月,漢丞相曹操大軍浩浩蕩蕩地進入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境內)。前一年,袁紹的外甥,在官渡之戰中歸降的并州刺史高幹反叛意氣風發的曹操不能允許北方的統之勢再生任何波瀾,於是親率大軍征討。高幹奔逃荊州,并州再度回到曹操手中,一道《明罰令》隨即發佈。令人意外的是,這道令文不關乎軍政大事,而是一個節日:

「聽說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四郡,在冬至後有寒食節,一百零五天內都不生火,只吃冷食,以紀念介子推。從前伍子胥沉屍江中,吳地百姓也沒有為此不喝水啊。介子推在晉國才德不過平平,為了他而吃冷食,太過偏激。有人說若廢此俗便有冰雹雨雪之災。可其他地方未嘗沒有這些災害,當年漢武帝時京城也曾出現馬頭一般大小的冰雹難道也是因為寒食節沒吃冷食?況且北方乃苦寒之地,老幼體弱,如何禁得起長期冷食!凡令文所到之處,百姓一律不得於寒食吃冷食。如有違犯者,家長服刑半年,主管官吏服刑百天,縣令長官罰俸一月。 」

不過曹操的禁令並沒有得到嚴格執行,寒食節歷經魏晉隋唐直到宋,仍然是民間和官方的主要節日,直至讓位於清明節才算是壽終正寢了。

3、寒食節的消亡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