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覽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四人在評書中被稱為河北四庭柱,在《三國演義》中高覽則是經常和張郃一同搭檔出戰,武力可能略低於張郃,在穰山突圍中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不過正史中卻並非如此,官渡之戰他和張郃一同投降曹操,結果張郃在曹操麾下逐漸嶄露頭角,和張遼、樂進、於禁、徐晃四人齊名,成為五子良將之一,最後官居征西車騎將軍。高覽的命運則是大相逕庭,官渡之戰後史書中罕見其蹤影,至少曹操麾下眾多著名將領之中並沒有他的一席之地,那麼高覽和張郃一起投降曹操,張郃一路高昇,高覽卻為何銷聲匿跡了?應該有這麼兩個原因:
第一,能力問題
張郃能成長為五子良將之一和他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其他的不說,就說在官渡之戰中張郃的表現就相當出色,比如他先是建議:「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曹操火燒烏巢,張郃建議速救淳於瓊,而不主張攻擊防守嚴密的曹操大營。
如果袁紹聽從了張郃的話,曹操還真未必能大敗袁紹,而高覽則要遜色多了。如果說張郃是大將之才的話,高覽最多只是一名聽令行事的副將,曹操麾下並不缺這樣的大將,高覽也就很難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第二,可能和曹操的用人策略有關
曹操雖然對降將向來比較寬容,但是卻很少同時重用來自同一陣營的降將,這樣的例子不少,比如呂布投降後得以重用的只有張遼,其餘同是并州軍出身的宋憲、魏續、侯成等人投降後也沒有冒頭的機會;劉表之子劉琮投降後得以重用的只有文聘,其餘蔡瑁和張允同樣也很少見諸於史料;所以高覽有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曹操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如果來自同一陣營的大將過多的話,軍中有可能會因此形成派系,所以他留下了能力最強之人,其餘的可能要麼在地方任職,要麼則是出任閒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