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理由,出兵攻打孫權。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要是排一個三國著名將領人氣榜,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趙雲趙子龍,絕對可以進入前三名,甚至可能力壓關羽張飛而成為榜首——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小說中,趙雲都是忠勇仁義、識大體顧大局:既不像關羽「剛而自矜」,也不像張飛「暴而無恩」。
但是忠勇仁義的趙雲趙子龍也有做錯事的時候,在章武二年,趙雲做的一件事,劉備可能會很傷心,諸葛亮也未必會滿意,而這可能也是劉備一直沒有提升他的官職也沒有封他為侯、更沒有將其列為顧命大臣的主要原因之一。
趙雲的忠勇仁義是毋庸置疑的,在《三國誌·卷三十六》記載的季漢五將,也就是傳說的五虎上將中,趙雲的忠誠度數一數二。
建安五年是劉備最困難的時期,那一年關羽被擒後投降了曹操,張飛在芒碭山打游擊並娶了夏侯淵的侄女,寄居袁紹籬下的劉備前途渺茫,趙雲卻義無反顧地找上門來:「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
從建安五年開始,趙雲再也沒有離開劉備左右,在當陽長阪之戰中,「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關羽張飛都曾經弄丟過劉備的老婆孩子,趙雲雖然丟了劉備兩個女兒(被曹純捉去了),但畢竟保住了甘夫人名節(甘夫人被譽為白玉美人,如果落到曹操手裡,那結果可想而知)和阿斗劉禪的性命。
因為趙雲勇悍過人,所以劉備晉陞趙雲為牙門將軍。讀者諸君都知道,牙門將軍就相當於主帥副官:常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並代為主公統領親兵,主公外出征伐時,牙門將軍留守後方,跟隨主公征伐時,牙門將軍負責統領親兵作戰。
劉備入川,帶走了黃忠魏延,桂陽太守趙雲兼任留營司馬,輔佐關羽的同時也有極大的權力。劉備發明的留營司馬一職,相當於荊州衛戍司令部司令,既負責荊州的防禦工作,又負責治安工作:「留營司馬,官名。東漢獻帝劉協建安中劉備置,以趙雲為之,統領留守荊州軍營事務——《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
按照《三國誌》記載,劉備入川後,荊州三巨頭就是關羽(軍事主官)、諸葛亮(負責民政後勤)、趙雲(主抓大本營安全)。如果劉備不把趙雲調往西川,那麼有他坐鎮後方,陸遜和呂蒙還真抄不了關羽的後路。
趙雲之忠勇,在劉備集團是有目共睹的,趙雲的仁義,在《三國誌》和《雲別傳》中也有記載:諫阻劉備及荊州集團瓜分蜀中有主田宅,是為仁;博望之戰生擒同鄉夏侯蘭並將其推薦給劉備擔任軍正(軍中執法官),是為義。
忠勇仁義的趙雲有虎威將軍之稱,並且被劉備稱讚為一身是膽,但是很奇怪:建安十九年(214年)拿下成都之後趙雲就被提升為翊軍將軍,但是直到劉備駕崩的章武三年(223年),趙雲整整十年沒有得到提升。
在這十年間,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先是獲封前後左右將軍,後來張飛昇任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馬超升任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陞遷最快的是諸葛亮,直接從雜號軍師將軍晉陞丞相、錄尚書事。
趙雲之所以十年沒有晉陞,可能跟他的性格有關,這一點我們從他反對劉備伐吳一事就能看得出來,而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趙雲勸阻劉備伐吳是對還是錯?諸葛亮心裡應該很清楚——趙雲的說法站不住腳。
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總以為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但是按照三國正史記載,諸葛亮根本就不可能站出來唱反調:在任何朝代,丞相與皇帝在重大決策上都必須步調一致,如果他們意見相左,那麼結果不是換丞相就是換皇帝。
我們重讀隆中對,就會發現在諸葛亮眼裡,荊州跟益州同樣重要,如果沒有荊州做前進基地,那麼隆中對就成了放空炮,更何況諸葛亮的家業田產也都在荊州,桑梓之地,是萬萬丟不得的。
在所有的三國史料中,都找不到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的片言隻字,但是卻能找到趙雲力諫的記載:「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請讀者諸君仔細分析一下趙雲這番話是否具有戰略眼光:按照古代近代戰史記載,兼併戰爭一般都是從弱者下手,通過大魚吃小魚,最後把自己養成吞舟之鯨。如果一開始就跟強者硬剛,那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後可能會被二三流角色坐收漁人之利。
讀者諸君都知道,劉備曹操是一代人,曹丕孫權是一代人,一統三國的大業,曹丕孫權等得起,但是劉備等不起。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稱的劉備,當然知道自己的那個兒子阿斗不是孫權曹丕的對手,如果自己不多做一點,就會給後代留下更大的麻煩。
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劉備伐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點曹操的謀士參謀劉曄看得很清楚:「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既是劉備肯捨棄荊州,也不能不為關羽張飛報仇:關羽的身軀在東吳,張飛的首級在東吳,如果劉備置之不理,豈不會傷了絕大多數屬下的心?
縱觀整個夷陵之戰,劉備前期是佔了上風的,真正難受的是孫權:「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就是陸遜)、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劉備一開始勢如破竹,孫權向曹丕求救,曹丕口惠而實不至:「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帝報曰:『昔隗囂之弊,禍發栒邑,子陽之禽,變起扞關,將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三國誌·卷二》裴松之注引《魏書》)」
曹丕的意思很明顯:劉備跟你打架,我在精神上支持你,預祝你大獲全勝!
曹丕後來倒是真的派兵的,但不是打劉備而是要打孫權:「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冬十一月,大風,范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三國誌·卷四十七》」
這樣看來,劉備征討孫權,不是戰略上的失敗,而是戰術上的失敗,他不應該連營七百里,讓曹丕看了笑話:「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如果劉備不拉長戰線,而是集中全力跟東吳對峙,曹丕肯定是要背後捅孫權一刀的。
劉備夷陵戰敗,所以很多事後諸葛亮都說他伐吳失策,但是如果他真的嚥下關羽張飛被殺那口氣,還有誰肯真心替他賣命?他又怎稱得上一代梟雄?
劉備不死不休的勁頭兒,讓孫權也十分忌憚,所以夷陵之戰後,又是孫權主動求和:「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孫劉聯盟並不是在諸葛亮手裡恢復的,在曹丕劉備雙重軍事壓力下,孫權主動求和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這其中當然要包括關羽的身軀和張飛的首級——荊州地盤吞下去就不會吐出來,而那些對孫權來說是累贅,對劉備卻十分重要的東西,卻可以當作議和的籌碼。
這樣看來,劉備伐吳也不是一無所獲,起碼他求得了自己心安,也溫暖了季漢集團人心。
這就是劉備與趙雲的不同之處,所以劉備是梟雄,而趙雲只是忠勇仁義的著名將領。至於這君臣二人的伐吳之爭誰對誰錯,那就有勞讀者諸君慧眼明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