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為何能夠結束亂世,統一三國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家為何能夠結束亂世,統一三國呢?

東漢末年諸侯並起,在多年戰爭後,最後剩下了三個比較大的政權,他們鼎足而立被稱為三國,而三國持續了半百之久。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則必分,三國最後的合流卻並非出於三國中任何一個皇室,而是司馬家,這背後的故事就很離奇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司馬懿做對了什麼,才有了機會奪取勝利果實?

準確地說,不僅僅是司馬懿做對了什麼,也要考慮到曹家做錯了什麼,曹家起勢時,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強行鎮壓漢室,並且逼迫漢室讓位,有其典故在先,司馬家後續效仿,就不用再堵天下悠悠眾口,因為曹家自己得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順,這給司馬家奪取曹魏政權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條件,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條件在,司馬家勢力再大也是不敢貿然奪位的。

當然,司馬懿本身還是非常厲害,並且給司馬家奪得大權提供了基礎條件,作為一個四朝老臣,司馬懿活得夠久,一生中南征北戰立功無數,並且他門下的學生也是遍佈朝野,導致他在曹魏不僅聲望大還有一大批追隨者,本身就嚴重威脅到了魏朝。

倒並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件事情,曹爽曾經聯合曹家人合計了一番,要搞他司馬懿,否則魏朝江山不改,但此時已經是亡羊補牢了,司馬懿從曹操時代開始經營的勢力,幾十年的努力已經是難以阻擋,曹爽他們被司馬懿幹掉後,曹魏名義上還是屬於曹家,但實際上已經是更名司馬了,司馬昭他們後期篡不篡位都沒難度了,司馬懿自己就能這麼做,但他覺得沒必要而已,畢竟三姓家奴在古代是備受冷眼的,會讓人覺得是薄情寡義之人,就好比曹操欺負了漢獻帝劉協大半輩子,最後也沒有稱帝,一天漢臣,終生是漢臣,司馬懿也是這個打算,一天魏臣,終生魏臣,篡位的事情,可以讓子孫輩來幹。

總之,確定了曹魏實際控制權後,司馬家其實就已經得到了天下,當時的地圖板塊是這樣的,天下九州,曹魏獨佔其五,吳蜀本來關係並不好,之所以要一直不斷的聯盟,主要就是因為曹家的勢力太大,大到他們必須要聯合才能勉強抗衡,畢竟曹魏底子好,休養生息發展起來的勢力是吳蜀加起來都比不過的,所以按照這麼個形式發展下去,曹魏最後取得天下是必定的,只不過誰控制了這個政權就又是另一個說法了。

諸葛亮是個難得的明白人,他早就意識到,,如果一直休養生息發展下去的話就完蛋了,蜀國在10年內得到的力量可能是10,那麼魏國可能就積蓄了50甚至更大的力量,所以不能休戰,只能以戰養戰去疲敵、擾敵,讓對方根本就沒心思去發展後方,這也就是諸葛亮一生多次北伐的原因,而弟子薑維繼承遺志,一共進行了11次北伐,姜維也是神機妙算,勝多敗少,嚴重影響到了曹魏的發展步伐,但終究是硬實力差距太大,每次北伐又沒取得突破性進展,北魏沒出現耗不起的情況,蜀國倒是先耗不起了,公元263年,蜀國被北魏所滅。

司馬家的時代,為何分崩離析

消滅蜀國之後,吳國已成盤中之餐,只看什麼時候是適合進餐的時間,此時的司馬家已經是掌握了天下8分土地的實權,公元279年,司馬懿孫子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此戰非常順利,在這些年的積蓄力量當中,吳軍不僅被晉朝強大武力震懾,而且還遭受了糖衣炮彈,晉軍動不動還會給吳軍的好兄弟們送點吃的,軟硬兼施的情況下,很多的吳國士兵直接就投降了,這場殲滅戰打得異常順利,司馬炎也正式完成了自己的父輩祖輩多年的願望,統一了全國,然而這個統一似乎後患無窮。

毫不客氣地說,司馬家所掌控的晉朝是歷史上雖然名義上大一統,但實際上國內最分裂的一個朝代,司馬炎其實治軍治國有一手,國內還被打造出了太康盛世,堪比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但問題是司馬炎是個前後不一的人,吳國未滅之前他兢兢業業,總感覺自己心裡有一塊石頭一直都吊著,而消滅吳國之後他就徹底放鬆了,整個人完全陷入了迷茫狀態,似乎自己這輩子的目標已經完成,再也找不到什麼新的目標可以取代了,然後他就開始了玩樂驕奢的下半輩子,蜀王劉禪的老婆都是他的,吳主後宮千人都被他拿下,臣子們甚至很難見到司馬炎這個人,除非去後宮找。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在皇帝老子不用心的情況下,晉朝的形勢開始出現了變化,皇帝不掌權,自然有人要去分割這些權利,王侯將相們開始逐個內捲了起來,而且還有一點是晉朝分裂的關鍵,就是分封制後遺症。

分封與分裂

原來在之前的統治當中,司馬炎為了打造出一個更有向心力,凝聚力更大的國家,他就要拉攏所有人的心,怎麼拉攏呢?就是封王封侯封官,司馬炎一共封了百來個王侯,而且對於自己的同姓親戚們,他也是異常的大方,基本上都給他們封了一些封地很大的地盤,根據地盤的大小被分為大國、小國與中國,2萬戶即可稱為大國,而最多的是叔叔司馬孚家,共4萬戶。

分封讓大家非常安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分了一套房子,大傢伙擁戴司馬炎是沒毛病的,但問題是感恩是一時的,分封是永久的,漢朝就是擔心藩王勢力太大才有推恩令削藩,司馬炎的計劃短時間內幫他凝聚了國內力量,消滅了吳蜀,但長期來看不利於治理國家,權力由中央被嚴重分散到了地方,權利分出去容易,收回來難,這導致了皇帝已經只是一個武林盟主,而並不是天下的統治者,你可以發言建議,但不能強令諸侯王們做事。

八王之亂

分封制的後遺症十分嚴重,司馬炎在的時候,他這個武林盟主當然可以掌控住大局,但這都是因為他本身的威望很大,並不是他賦予了皇帝這麼大的權力,而他的兒子們可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291年,僅僅一年之後,被分封的司馬家王侯們開始造反,大家都想自己去當皇帝,並不想輔佐一個司馬炎家的毛小子,於是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八王之亂。

實際上由於分封了大量的王侯,司馬家幾乎每支血脈都在造反,再加上被封王侯的世家大族,實際造反者的數量根本不止8個,只不過這8個是勢力最大的,所以才被稱為八王之亂,這場內亂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從魏朝到晉朝,幾十年來休養生息的力量全都被消耗一空,因為萬里長城是擋外人的,但擋不住內部的混亂,本來再怎麼對位打仗也不過是前線在交戰,大後方始終都在安安心心的種田,但這次八王之亂則徹底波及了所有地區,歷經了16年動亂後,晉朝實力十去七八。

大虛弱的晉朝這會總算是發動不起第二次內亂,但此時就算握緊拳頭也擋不住外敵了,五胡亂華事件發生在此時,它跟八王之亂也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不然咱打些胡人是隨便打的,但糧食也好,士兵也好,都被內耗打光了,就真沒法打了。

東海王司馬越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最終面對一個被打爛了的爛攤子,他也是無計可施,晉朝的強盛之路也就此終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外敵永遠不是最可怕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