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及其黨羽,成為曹魏政權最大的權臣,至公元265年,司馬炎在其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等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上,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開創晉朝,短短16年,司馬家族能夠成功篡奪曹氏江山,絕非偶然,亦非權臣必能奪位那麼簡單,如果我們將司馬家族篡權的整個過程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復盤,就能發現,它既有客觀條件,也有主觀努力,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官宦多以經術起家,並能通過傳經講學、廣培門生而發展壯大,經年累世,逐漸形成一個士族門閥群起而獨大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且不同的士族門閥之間通過聯姻與門生,關係和地位變得更加緊密和牢固,士族成為皇族之下最為尊貴和顯赫的社會階層,這才有了東漢末年四世三公的袁紹起兵而一呼百應的局面。
司馬懿,正是出自這個時代背景下的地方士族豪門。據《資治通鑒》第六十五卷記載:「元城令河內司馬朗為主簿,弟懿為文學掾」,再往前世追溯,據《晉書》稱:「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司馬懿祖上早在楚漢時期便隨項羽征戰,受封殷王,建都河內,司馬家族世世代代居住此地,歷經兩漢四百年,期間數有變亂,但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還能官至京兆尹,足可見當時的士族門閥階層有多麼興旺,而司馬家族世代有多麼昌盛。
司馬家族能夠成功篡奪曹氏政權,客觀上,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士族門閥出身,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實施,主觀上,是司馬家族眾多子弟的克己復禮與殫精竭慮,曹氏子弟的才德薄寡與逐漸羸弱。試想,如果曹叡也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或者曹爽可以努力精進、愛臣恤民,又或者曹髦沉穩果敢、謀定後動,都有可能壓制甚至誅滅司馬家族,只可惜,其非儒家的寒族背景,注定了他們難以嚴格要求自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