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第一次出祁山伐魏趙雲連吃兩次敗仗,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第一次出祁山伐魏趙雲連吃兩次敗仗,原因是什麼?

蜀漢第一次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有人說,按照《三國演義》的記載,常勝將軍趙雲趙子龍,並非平生未逢一敗,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趙雲就連吃了兩次敗仗,首敗於天水,再敗於箕谷。更有人說:趙雲是被諸葛亮坑了,正是因為諸葛亮指揮失誤,才導致了趙雲兩次戰敗。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細看《三國演義》就會發現真相跟想像不一樣,諸葛亮和趙雲都會表示:此事純屬謠傳。諸葛亮會在承擔責任後替趙雲開脫:我或許指揮失誤,但是趙雲並沒有戰敗。趙雲也會為諸葛亮辯解:丞相指揮得當,只是屬下沒有遵照執行而已。

無論是看正史還是看演義小說或者電視劇,看見趙雲就會想起的一句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趙雲有玉之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特徵,十分符合《禮記》的描述,此公一向衝鋒在前撤退在後,不爭功不諉過,也是蜀漢陣營唯一敢當眾對劉備發表不同意見的將領——一般來說,正面硬頂劉備的臣子都沒有好下場,不是被抓就是被殺,只有趙雲說話劉備肯認真聽完,該採納的就採納,即使不採納,也是說完就拉倒,絕不翻臉發脾氣。

趙雲一向彬彬有禮,基本不與人何人發生衝突,而且跟劉備諸葛亮關係都十分密切:趙雲兩救阿斗、陪劉備過江迎親當伴郎這都不用說了。諸葛亮借東風後被徐盛追殺,是趙雲前來接引,以神箭之術嚇退追兵;諸葛亮氣死周瑜後到柴桑弔孝,又是趙雲持劍護衛,讓江表眾虎臣不敢動手。

照此看來,諸葛亮斷然沒有設計坑害趙雲的意思,而且以諸葛丞相對劉備父子的忠心,也絕對幹不出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來——諸葛亮不是司馬懿,為了順利實現三馬食槽,接諸葛亮之手,除掉了曹操最後一位忠臣良將張郃。

既然諸葛亮沒有坑趙雲,那麼趙雲到底有沒有戰敗呢?咱們還是來看《三國演義》原著的記載。

話說那是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遇到了後起之秀姜維姜伯約,諸葛亮設一計姜維識破一計,弄得諸葛亮十分被動。將未能識破諸葛亮的計謀,是因為他把諸葛亮研究得很透,而諸葛亮當時還不知道有姜維這頭小麒麟。

一個知己知彼,一個知己不知彼,所以諸葛亮被姜維算計了。等到棋高一著的諸葛亮重視起來,姜維就變得縛手縛腳了,被諸葛亮一通算計,只好乖乖投降了。諸葛亮算計姜維的招數,被宋江學去用來坑了秦明,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屠戮百姓,而宋江則把幾百戶人家一通燒殺,雞犬不留。

也就是諸葛亮和姜維鬥智的過程中,儼然已經成為蜀漢武將第一人的趙雲趙子龍,受命攻取天水城,結果中了埋伏:「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路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雲首尾不能相顧,衝開條路,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

這一仗實際是打成了平手,趙雲沒有拿下天水城,姜維也沒有困住趙雲,趙雲全身而退,回去後誇獎姜維槍法,那也是一種老前輩對後起之秀的欣賞,根本不是打不過——姜維以逸待勞,兵力佔優,也沒有拿下長途奔襲兵力不足的趙雲,實在是沒有什麼可誇耀的,趙雲出于謙虛,也只能誇一誇姜維本人的單兵作戰能力了。

趙雲誇姜維,既是大度,也是自信,更是跟劉備一樣求賢若渴:「只要能把這樣的人才收到我方陣營,我趙雲個人的面子不重要。」

天水之戰,趙雲不輸不贏,絕對算不上失敗,不過是一場誰也奈何不得誰的遭遇戰而已。

諸葛亮雖然收了一個徒弟姜維,但卻丟了另一個徒弟馬謖。

很多人詬病諸葛亮誤用馬謖,其實換了另一個人,也未必會做得比諸葛亮更好,畢竟失街亭之前,馬謖的表現十分搶眼,幾乎是算無遺策,幫了諸葛亮不少忙。

馬謖之敗,是因為違背了諸葛亮的調度,沒有當道下寨,這才導致了困守孤山水盡糧絕一敗塗地。

「走路不哼哼的都是好人」,諸葛亮不是神仙,當然算不到馬謖會驕狂到連自己這個老師的話都不聽了。

馬謖不聽話而丟了街亭,這才導致蜀漢大軍全線撤退,於是有人認為趙雲又一次戰敗了,這就是咱們開頭說的再敗於箕谷。但是趙雲果真戰敗了嗎?答案是這也是想想而不是真相,真相就在趙雲副手鄧芝的報告裡:「某引兵先行,子龍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因此軍資什物,不曾遺棄。」

趙雲當時是充當疑兵角色,所謂疑兵,就是由一個名氣很大的將領帶著少數人馬虛張聲勢扮紙老虎。

一看趙雲擺開這麼大場面,曹營自然是要出動更多兵將來進攻,結果可想而知,這仗根本就沒法打。而實際上是趙雲把一局死棋走活了:不但沒有被曹軍包了餃子,而且圓滿完成了斷後任務。

如果這個先當疑兵後充後衛的不是趙雲,那麼曹軍擊潰蜀漢阻擊部隊後,諸葛亮大軍就危險了。

這樣看來,想像中的「趙雲首敗於天水,再敗於箕谷」,根本就不存在,真相是趙雲並沒有損兵折將,還圓滿地完成了諸葛亮交給的重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