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國茅廬後,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提出了隆中對戰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不過,今天當我們回過頭,重新審視「隆中對」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蜀漢政權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窮途末路的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並向他尋求成就一番偉業的計策。劉備提出:「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君謂計將安出?(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分析天下局勢:「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割據,搶佔地盤,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他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擁有自己的根據地是實現政治理想的前提。然而此時的劉備一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又怎樣有資本得到一塊底盤呢?
諸葛亮為劉備審時度勢的分析了當時天下局勢。
北邊:現在曹操滅了袁紹擁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豫州、徐州、兗州7州。
諸葛亮指出:(曹操)擁百萬之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曹操有一面當時看來正義的旗幟,兵強馬壯,不可從曹操手裡奪取根據地。
東邊:諸葛亮認為,江東歷經孫權父兄三世的經營,政權穩固,可以跟他聯盟而不能奪取。
荊州地大民富,可謂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荊州牧劉表不能長期昏庸無能,不能長期守住它,荊州可謂天贈將軍。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易守難攻,益州牧劉璋,漢中張魯都是平庸之輩,不能守住,也可以奪取作為根據地。
由此天下局勢,於是諸葛亮為劉備分析自身優勢以及做出戰略規劃:
政治優勢:信義聞名於天下,自身又是帝室之胄
自身優勢:總攬英雄、有號召力
戰略規劃:先取荊州,再取益州
拿下荊州、益州兩地將它打造成一個獨立王國,東邊與孫權聯合,等到天下有變,派遣一位大將率領荊州兵馬北上,取道宛城,進攻洛陽,將軍自己從益州出發,取道秦川,進攻西安。則王霸之業可成。
實現這個目標前提:天下有變,天下有變是指曹魏後方發生大規模叛亂,或孫權與曹操打的難解難分之時。這個戰略規劃可謂進可攻、退可守,最高目標統一天下,成就帝業,最低目標三分天下,成就霸業。
無疑,當諸葛亮給劉備講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以後,劉備的思路一下就變得非常清晰。而且此後,劉備也確實按照這個思路,以荊州為根據地,攻入益州和漢中。最後建立起了以益州為中心,以荊州和漢中為箭頭向外突破的戰略態勢。可以說,這樣一種良好局面的形成,就是諸葛亮給劉備作的「隆中對」的巨大成功。
不過,雖然蜀漢政權的成功,「隆中對」立下了大功勞。但是,蜀漢政權最後的失敗,「隆中對」似乎也要承擔不小的責任。
一、「隆中對」的過早制定,讓敵人有針對性地防範。
「隆中對」是諸葛亮和劉邦在一間密室裡的談話。這個談話,最早是沒人知道的。從劉備和諸葛亮談話後,關羽、張飛不以為然,而劉備卻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來看,劉備並沒有告訴關羽、張飛這次談話的內容。
不過,當劉備最終按照「隆中對」取得成功以後,這個話肯定就已經傳出去了。而且從關羽北上打襄樊就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為有「隆中對」這樣的劇本,他按照劇本在演。
當年劉邦從漢中出發,挺進中原能成功,劉備、諸葛亮、姜維都不成功,就是因為曹魏已經進行了針對性的防範。從這裡可以看出,「隆中對」策略確實是提早洩露了。
二、「隆中對」策略的實施,讓東吳有恃無恐奪荊州。
「隆中對」裡面有個重要的策略,就是「聯吳抗曹」。蜀漢想取得成功,實現打敗曹操,統一天下的目的,必須和吳國聯合起來,不能和吳國翻臉。
而這一點,也讓吳國變得有恃無恐。我們看看吳國在偷襲荊州時候所使用的策略就明白了。吳國一開始趁關羽北伐之機,偷襲奪下荊州。奪下以後,東吳立刻就去和蜀漢講和。闡明兩國聯合的重要性,表示千萬不能撕破臉皮。
而這一點,也在蜀漢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分歧。諸葛亮、趙雲等人堅持和吳國聯合,不能挑戰。劉備、張飛等人則認為必須要打回來。所以,一開始蜀漢就軍心不穩。
等到劉備在夷陵大戰中打敗以後,最早提出來講和的,還是東吳。因為東吳明白,蜀漢是不敢拚命和他們打的,最終還是要和他們講和,才符合「隆中對」的策略。
三、「隆中對」讓蜀國後期的國策,變得教條僵化。
蜀漢依靠「隆中對」的策略建國。但是建國以後,這個策略就被奉為經典,被蜀漢人持續不斷地執行著。然而,正是這種策略持續不斷的執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害了蜀國。
首先是關羽的北伐。關羽的北伐,可以說完全按照「隆中對」擬定的規劃在進行,「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在關羽看來,他就是那個「上將」,這個使命就該他來完成。而且,由於「隆中對」中講明的「聯吳抗曹」的策略,因此關羽並沒有提防東吳,沒有想過東吳會在身後給他一刀。關羽的這次行動,造成了蜀漢丟荊州的重大挫折。
不過,蜀漢並沒有認為這是「隆中對」的問題,根本就是關羽的冒進。畢竟「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前提是「天下有變」。而且後續還有配套「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就是說劉備必須從漢中出發配合。但是天下並沒有變,劉備也並沒有出兵,所以關羽是「冒進」。這似乎反而證明了「隆中對」是正確的。
接著,劉備攻打東吳,最終失敗。而劉備攻打東吳失敗,也從反面證明,凡是違反「隆中對」的,都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