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國為什麼後繼無人導致滅亡,這個鍋諸葛亮得分一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蜀國為什麼後繼無人導致滅亡,這個鍋諸葛亮得分一半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的千古絕句道出了人們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佩與惋惜之情。然而,距「星殞五丈原」並沒有多久,劉禪就向兵臨城下的鄧艾自縛而降,諸葛亮苦心經營的蜀漢政權宣告滅亡。這樣的結局似乎與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太不相稱。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漢的最終滅亡呢?

南宋著名學者陳亮說:「吾嘗論孔明而無死,則仲達敗,關中平,魏可舉,吳可並」,「天不相蜀,孔明早喪」,因而蜀漢才滅亡的。

應該說「人才說」是比較能擊中要害的,在當時各方實力懸殊但並非天差地別的情況下,最終誰能取勝取決於誰擁有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陳亮將一切歸結於諸葛亮的早死,雖然可能犯了將問題簡單化的錯誤,但也說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諸葛亮一死,西蜀再也沒有了第二個諸葛亮。人才的匱乏,造成了蜀漢的敗亡。

縱觀蜀漢政權的發展史。初期儘管劉備失勢落魄,幾度全軍覆沒,但總有一幫文臣武將捨命相隨。到了全盛時期,蜀漢武有「五虎上將」與魏延等人,文有臥龍、鳳雛、法正、馬良、蔣琬、費禕等人,可謂盛極一時,蜀漢政權的實力此時也達到了頂峰。然而盛世一過,隨著劉備和一批將領謀士參謀的去世,卻沒能有新的人才出現,蜀漢也就人才凋零了。直弄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有一個姜維也無濟於事。到了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成都城外的時候,城中空有兵馬數萬,竟無人能出面主持大局,只得開城迎降,真正可悲可歎!

那麼造成蜀漢人才曇花一現,後繼無人的原因是什麼呢?

韓愈說得好,「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確是這樣,有沒有人才其實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有沒有人能去發現並使用這些人才。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並不是一個「伯樂」。

說句良心話,諸葛亮還是很重視人才的。他在《將苑》中提出了考察人才的7條標準:「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究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應該說,這是一套很完整、很系統、很全面的考察人才的標準。但問題也就出在這上。諸葛亮「明察則短而必見,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但問題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孔明自己幾乎是個完人了,因而也總想用完人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但天下哪有那麼多完人?絕大多數人才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求全責備,就會「以二卵棄干城之將」,「以寸朽棄連抱之材」,最終一無所得。

魏延長於奇謀,英勇善戰,有獨立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才能。而孔明卻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點不放,始終用而不信,最後還要弄點小花招,非激反了他,再殺掉不可。馬謖本是個頗有見地的參謀型人才,但在實戰上顯然還缺乏經驗。而孔明卻偏偏一下子就把他放到一個獨當一面的關鍵場合上去與優勢魏軍作戰,一旦失敗,就死心眼的非要殺掉不可。其實斬首可明軍法,軍棍、革職、徒流就不能明軍法?難道真的非採取那樣極端的做法不可嗎?李嚴長期鎮守白帝城,負責東方防務,本是個有用之才。只因一次運糧不及時,又文過飾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錄用,直到最後大哭病死。

劉備、曹操等人在這方面就要遠遠勝過孔明。龐統在耒陽縱酒百日,不理政務。劉備就沒有來個「醉之以酒而觀其性」,開除了事,而是派張飛、孫乾去考察實際情況,在瞭解到龐統確有過人之能後,立即委以重任。法正在西川原多有行為不端之處,而劉備不拘小節,信之用之,在爭奪漢中的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還有驕傲自大的關羽,縱酒壞事的張飛……這些人若是到諸葛亮手裡,能否發揮那麼大的作用恐怕就得打個問號。就是孔明自己,要是劉備非要先按那7條好好審察一番不可,恐怕也得一輩子在家種地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