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后為什麼要東征吳國 積蓄力量攻打曹丕不好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稱帝后為什麼要東征吳國 積蓄力量攻打曹丕不好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劉備伐吳,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劉協退位之後,到山陽當起了閒散公侯,可蜀中卻傳聞說他已被曹丕殺害。從許昌到成都,關山萬里,小道消息滿天飛,這並不奇怪,只是看劉備更願意相信哪一條而已。對於劉備來說,劉協被害無疑是最有利的。這樣,曹丕篡逆者的身份才能坐實,自己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登上皇位,延續大漢的國祚。

於是劉備穿上孝服,親自為劉協發喪,並追諡其為孝愍皇帝。此後益州各地的官員都在爭相報告祥瑞,各種神異現象開始接二連三的發生,偏將軍張裔、黃權、益州別駕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勸學從事譙周等人率先上表勸進,但被劉備拒絕。

隨後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等重臣聯名上書,勸劉備登基稱帝,劉備仍未明確表態。其實這是正常程序,劉備必須要在滿朝文武的多次勸解下,才能扭扭捏捏地答應,要表現得極為矜持和不情願。

可這時前部司馬費詩卻上表反對,他寫到:

「殿下是因為曹操父子篡奪帝位,所以才客居異鄉,討伐逆賊。如今強敵未滅,就先自立為帝,恐怕天下人會感到疑惑。」

劉備看到費詩的奏表非常憤怒。劉協被殺的謠言很快就會不攻自破,必須要抓緊時間把登基的事兒辦完,你這不是添亂嘛,於是費詩被貶為永昌郡從事。

雖然兩年前劉備稱王的時機並不恰當,但是這次稱帝卻是一次正確的選擇。如果不趁早扛起漢室正統的旗幟,那麼在政治上就會陷入越來越被動的局面。諸葛亮也對劉備說:

「現在曹丕篡漢,天下無主,您是皇室後裔,即位登基合情合理,士大夫們長期追隨你,也希望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建功立業啊!」

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武擔山舉行祭天大禮,正式加冕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改年號為章武,並建立宗廟,大赦天下。諸葛亮被拜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兼太子太傅。文官方面,許靖為司徒,賴恭為太常,劉巴為尚書令,馬良、廖立為侍中,這些大多都是虛職。

武將方面,馬超為驃騎將軍,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魏延為鎮北將軍兼漢中太守,吳懿為關中都督,李輝為庲降都督。隨後,劉備立吳氏為皇后,長子劉禪為太子,次子劉永為魯王,三子劉理為梁王。

安頓完內部事務,劉備便開始集結軍隊,準備征討孫權。對於這場戰爭的評價歷來有諸多爭議,有人認為不該打,也有人認為應該北伐而不是東征。其實這兩條路都是走不通的。此時孫權已經完全倒向了曹丕,劉備已被逼入了無路可走的絕境。

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天下,不尋求突破,就只能是慢性自殺。論功,劉備確實應該北伐,因為你已經做了第二個劉秀,而王莽還在洛陽呢,你不去剿滅篡位的國賊,反而去進攻一個南昌侯,這確實說不過去。

但問題是劉備若要伐魏,就需要先翻越大巴山到達漢中,然後再北上穿越秦嶺,進攻關中和涼州。且不說糧草供應能否保障,就算僥倖得勝,孫權也一定會在背後偷襲。有荊州的教訓在,戰端一開,江東多半又將漁翁得利,這也是劉備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北伐的另一條線路就是到達漢中後東進,攻打新城郡,有漢水河道可以利用,糧草轉運的壓力會小得多。可將孟達擊敗後,下一步就又要面對魏國的襄樊重鎮。自關羽被殺,荊州軍覆沒後,以劉備現有的水軍戰鬥力拿下襄陽和樊城的希望非常渺茫。

當時的新城郡只有不到兩萬人口,劉備若舉傾國之兵,但這兩線作戰的風險只為奪回一個新城實在意義不大。因此十幾年後,諸葛亮的北伐也要以與孫權重新締結盟約為前提,否則根本無法成行。

但劉備如果選擇東征,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關中的魏軍主力若想伐蜀,必須要翻越茫茫秦嶺,只要命魏延守好漢中各關隘,就不用擔心有後顧之憂。相比之下,魏軍若趁孫劉交戰時南下直襲建業代價則要小得多。

因此,劉備判斷曹丕要麼趁機收漁翁之利,一舉攻滅江東,要麼隔岸觀火鬥,兩不相幫。總之,這場戰爭一旦爆發,孫權的形勢明顯會比自己更加凶險。果然這邊劉備剛決定出兵,此前還一臉凶相,張牙舞爪,嚷嚷著要攻佔益州的孫權立刻就軟了,為我們表演了一把什麼叫秒慫?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