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曹植如何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曹植如何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

三曹指漢魏時期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華美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

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曹植「七步成詩」的廣為流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見於《三國演義》),然而這首詩不見於陳壽的《三國誌》,最早見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

《世說新語》記載著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詩是否為曹植所著作,至現今仍有爭議。

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

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曹植的作品收錄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錄了曹植的詩文辭賦。其中收錄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一半以上為樂府詩體。其代表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里客》等。其中《洛神賦》寫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態,是文苑奇葩。

據《書斷》記載,「曹植亦工書。」《宣和書譜》上亦記載曹植少年聰慧,記憶力驚人,萬言不忘,其胸中磊落之氣發於筆墨閒。曹植以章草書寫的《鷂雀賦》乃書法中一極品。

曹植著有《畫贊序》,是中國畫論史上流傳下來的第一篇專題論畫的文章。它可以同漢代的《毛詩序》相提並論。《毛詩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專談詩歌的文章,闡述詩歌的倫理教化作用;《畫贊序》則主張繪畫在"教化"方面應具有的功用。這當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這裡明確了繪畫藝術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肯定了繪畫藝術的地位,則是很重要的。

曹植明確提出畫能「存乎鑒戒」。而且這種「鑒戒」還不是圖解式的進行,而是通過繪畫藝術形象引起觀畫者的感情共鳴產生的。他談到繪畫引起觀畫者的感情反應,有「仰載」、「悲惋」、「切齒」、「忘食」、「抗首」、「歎息」、「側目」、「嘉貴」等等。

這是不同的人物畫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豐富多樣的感情反應,這就接觸到了繪畫藝術的特徵。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次接觸這一問題。它與曹丕《典論·論文》第一次講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兩者在理論上可說都是開啟以後那個文藝自覺時代的先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