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執意要斬馬謖?他有著怎樣的考量?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為什麼執意要斬馬謖?他有著怎樣的考量?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千百年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通過這個故事,馬謖成功躋身紙上談兵的又一「典型」,堅守軍法、不徇私情的諸葛亮則成了歷史上少有的完美軍事家。

然而,有關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揮淚斬馬謖」,史學界向來是眾說紛紜,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嚴明軍法說。持此說的史學家根據《三國誌·馬謖傳》中「謖違(諸葛)亮節制,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的記載,認為未按諸葛亮的既定部署守衛要地街亭是馬謖戰敗的主因,不僅如此,在被張郃擊敗後,馬謖竟然又陣前逃亡。依據蜀漢軍法,馬謖共犯有敗軍失軍、違抗軍令、陣前逃亡三項死罪,並且《襄陽紀》中明確記載諸葛亮在斬馬謖之前曾說:「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干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所以據此可以認定諸葛亮執意要斬馬謖完全是出於嚴明軍紀的考量;

2、平息眾怒說。持此說的歷史學者主要依據《三國誌·諸葛亮傳》中「戮(馬)謖以謝眾」的記載,認為諸葛亮執意要斬馬謖完全是出於平息眾怒的考量;

3、派系鬥爭說。尹韻公《諸葛亮首次北伐新議》中明確指出,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派與以李嚴為首的東州派之間的派系鬥爭才是造成馬謖之死的根本原因;

4、激勵士氣說。持此說法的歷史學者認為,諸葛亮首次北伐即遭失敗,必定會對蜀漢軍隊的士氣造成重大打擊,為了此後能再度發動北伐,諸葛亮勢必要用斬馬謖來激勵士氣。

看起來,以上這幾種說法都很有道理,但我們依然無法肯定諸葛亮執意要斬馬謖到底是出於何種考量,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只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本身存有不合理之處,才會導致這些不同說法的出現。

仔細揣摩一下馬謖被斬的起因、經過與結果,確實能發現一些不合理之處:

比如說,參與蜀漢首次北伐的有趙雲、魏延、李恢、吳壹等元老、宿將,諸葛亮為何統統棄之不用,偏偏用一個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馬謖;

比如說,三國之中,馬謖是唯一一個直接因戰敗而被斬首的重要將領;

再比如說,北伐雖然失敗了,但蜀漢軍隊並未因失敗遭受重大損失,為何諸葛亮不能給馬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既然存在這些不合理之處,那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背後,定然隱藏著一些不能說的秘密,而要揭開這些秘密,我們還得從劉備白帝城托孤說起。

跟我們熟知的有所不同,劉備白帝城托孤的對象其實有兩位——諸葛亮和李嚴(嚴與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並以遺詔的形式對兩人的職位做出了安排,「以諸葛亮為丞相,處理朝政」,「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這一安排足以體現劉備的政治智慧:呂蒙襲取荊州後,蜀漢內部佔據絕對優勢的元老派(一直跟著劉備的關羽、張飛等人)遭受重創,以李嚴為首的東州派(先於劉備入川的世家大族)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派成為蜀漢內部勢力最強的兩派,劉備重用李嚴和諸葛亮顯然有團結蜀漢內部各派、共渡難關的用意,並且以李嚴主軍事、以諸葛亮主政事的安排,可以讓兩人相互制衡,防止一家獨大。

然而,劉備去世後不久,諸葛亮同李嚴之間的爭鬥就宣告開始。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蜀漢南中地區發生叛亂,但是諸葛亮直到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才出兵平叛。對此,史書中給出的解釋是諸葛亮因「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

單從表面上來看,這樣的解釋確實合情合理,但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疑點重重,這裡僅列舉兩點:

1、前文提到,劉備在遺詔中「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所以最應該領兵前去平叛的人是李嚴、而不是諸葛亮;

2、劉備剛剛駕崩,南中地區就出現叛亂,如果不及時平叛,難免會有其它地區效仿,所以,為了穩定蜀漢的統治,必須立即出兵前往平叛。但是諸葛亮卻等了三年才出兵。

綜合這兩個疑點,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的目的是不想讓李嚴借平定南中之亂提升威望,至於諸葛亮為何非要等三年才出兵平叛,則是因為他手中無兵。

劉備遭遇猇亭之敗後,蜀漢剩餘的兵力主要掌握在東州派的李嚴手中、部曲派的魏延手中、元老派的趙雲手中和益州派的李恢手中,唯獨諸葛亮的手中幾乎沒有掌握任何兵權,所以南中之亂初起之時,派遣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前去平叛,都不利於諸葛亮隨後解除他們手中的兵權。

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出一個假設——諸葛亮同李嚴爭鬥的最終目的是想要統一兵權、掃除蜀漢內部的派系之爭、為以後順利發動北伐掃清障礙。下面,我們就結合史料來論證一下這個假設是否能成立。

南中之亂發生後,諸葛亮開始通過招募新兵、徵調郡縣守備部隊的辦法(《襄陽紀》)來組建直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後來諸葛亮平定南中之亂的主力就是這支部隊。有了這支嫡系部隊,諸葛亮也就有了統一兵權的底氣。

建興三年三月,諸葛亮正式領兵出征,歷經半年將南中之亂平定。通過此戰,諸葛亮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平定南中後,諸葛亮首先奪了魏延的漢中都督一職、打壓了部曲派,接著又免去了李嚴的中都護一職、打擊了東州派。這樣,蜀漢的軍政決策權和大部分兵權就集中到了諸葛亮手中。此後不久,諸葛亮就發動了第一次北伐。

綜上所述,我們前文所做的假設確實能成立。一旦這個假設成立,諸葛亮棄魏延、趙雲、李恢等人不用,執意要讓馬謖去防守至關重要的街亭的用意我們就能明白了——好不容易才將他們打壓下去,怎麼能再給他們表現的機會。

但是,諸葛亮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馬謖竟然敢違抗軍令,並因此導致街亭失守。為了防止被打壓的各派藉機生事,諸葛亮不得不揮淚做出棄車(馬謖)保帥(諸葛亮)之舉。

由此可知,諸葛亮斬馬謖時的揮淚,那是真的心疼、真的不想殺呀,馬謖是他心中最為鍾意的繼位人,可是為了統一兵權、掃除蜀漢內部的派系鬥爭、繼續發動北伐等目的,他卻不得不將馬謖斬殺。

千百年來,諸葛亮早已成了智慧和忠義的化身、臣子所要效仿的偶像,而揮淚斬馬謖背後隱藏的那些真正原因卻不利於諸葛亮「偉、光、正」的形象定義,所以也就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