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三國時期蜀漢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裡一樣。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郤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劉禪的府裡,郃正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指司馬昭)。」劉禪說:「依你的意思該怎麼說呢?」郤正說:「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裡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劉禪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想起郤正的話,就把郤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心裡早明白了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郤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里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
劉禪自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三國誌》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是誰已不可考,但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讚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事,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樂不思蜀背後的智慧
對於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誌集解》引於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樣是投降後宣佈退位的皇帝,劉禪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才壽終正寢,而東吳末帝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掉,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順便說一下,劉禪於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死在洛陽,享年65歲,葬於洛陽邙山(今河南洛陽孟津縣平樂鎮翟泉村東,上世紀60年代劉禪墓被夷為平地),這裡後來又埋葬著南朝陳國後主陳叔寶、後蜀後主孟昶、南唐後主李煜三位亡國之君與之為伴。古有「生在蘇杭,葬在邙山」一說,實際上邙山這裡彙集了兩周、兩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等朝代多位帝王的陵墓,形成了700多平方公里的古代陵墓群,有「東方金字塔」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