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最失敗的一次托孤,孫吳的五位托孤大臣無一善終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三國最失敗的一次托孤,孫吳的五位托孤大臣無一善終

三國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孫吳五大托孤大臣的故事,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三國歷史上有五次托孤,分別是劉備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曹丕托孤於曹休、曹真、陳群和司馬懿,曹叡托孤於司馬懿和曹爽,孫權托孤於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和孫峻,孫休托孤於濮陽興,其中孫權的托孤堪稱是三國最失敗的一次托孤:不僅皇帝被廢,五位托孤大臣也無一善終。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為吳,孫策臨終前曾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應該說孫策的臨終遺言還是頗有見地的,東吳三分天下有其一,孫權功不可沒,連曹操都對他讚賞有加:「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過孫權後期卻是日益昏庸,不僅逼死陸遜,太子孫登死後孫權又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二宮之爭使得東吳陷入動盪之中,導致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250年又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252年孫權臨終前把年僅10歲的孫亮托孤於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少傅孫弘、太常滕胤、蕩魏將軍呂據和侍中孫峻五人,不過孫權怎麼也沒想到他的這一次托孤會如此失敗,包括孫亮在內無一人善終。

第一個被殺的是孫弘

《三國誌》記載:「翌日,權薨,弘素與恪不平,懼為恪所治,秘權死問,欲矯詔除恪。峻以告恪,恪請弘咨事,於坐中誅之。」

孫弘同諸葛恪、張休素來不和,張休是張昭之子,二宮之爭時群臣紛紛站隊,張休支持的是太子孫和,結果被孫弘誣陷賜死;不僅如此,朱桓從弟著名將領朱據也被孫弘趁孫權病重之機偽造詔書賜死(孫弘是中書令負責內廷政務和掌管詔書,有這個便利條件)。

這一次孫權剛死的第二天孫弘就重施故伎,打算再次偽造詔書賜死諸葛恪,不過被侍中孫峻提前告知了諸葛恪,諸葛恪於是先下手為強殺掉孫弘,孫弘也成為孫權托孤的第一個犧牲品。

第二個被殺的是諸葛恪

諸葛恪是深受孫權信任和重用的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少年成名,「諸葛子瑜之驢」的佳話更是讓他名聲在外。

《三國誌》記載:「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績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乃以驢賜恪。」

孫權很喜歡諸葛恪,刻意培養他以輔佐太子孫登,弱冠之年就被授予騎都尉,有孫權的器重和諸葛瑾的人脈,加上諸葛恪自身的表現也確實讓人信服和無話可說,所以諸葛恪在東吳的仕途一帆風順,在丞相陸遜去世後,孫權升諸葛恪為大將軍、假節都督荊州事。

《三國誌》記載:「權詔有司諸事一統於恪,惟殺生大事然後以聞。」

孫權病重之時除了生殺大權之外,其餘悉數委託給了諸葛恪,所以五人之中諸葛恪其實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席托孤大臣。

《三國誌》記載:「於是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眾莫不悅。」

幼帝孫亮登基後升諸葛恪為太傅,從正史的記載可以得知諸葛恪前期的表現非常出色,這不僅僅體現在政務上,軍事上在諸葛恪的主導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尤其是東興之戰諸葛恪親自率兵4萬大破魏軍15萬,並擒獲之前叛逃的韓當之子韓綜,將其斬首於孫權靈前,此戰過後諸葛恪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丞相和荊、揚二州州牧,督中外諸軍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

不過東興之戰也是諸葛恪命運的分水嶺,此戰滋長了諸葛恪的野心和對權力的慾望,一意孤行之下導致了新城兵敗,吳主孫亮和朝野上下都對諸葛恪的剛愎自用和獨攬大權不滿,253年孫峻和孫亮聯手在一次宴席上刺殺掉諸葛恪,諸葛恪也成為第二個死於非命的托孤大臣。

第三個被殺的是孫峻

幼帝即位的一大弊端就是如果權臣有不臣之心,幼帝就會淪為傀儡,權臣之間為了利益之爭就會大打出手,倒下一個權臣,另外一個權臣馬上就會站起來:諸葛恪死了,孫峻來了,而且孫峻所作所為比諸葛恪也好不到哪去。

孫峻是東吳宗室,他的曾祖是孫堅之弟孫靜,從輩分上來說年齡比他小得多的吳主孫亮比他高了一輩,孫權臨終前他是隨侍皇帝左右的侍中,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得知孫弘的圖謀及時告知了諸葛恪,導致孫弘被殺,在諸葛恪大權獨攬之時,作為宗室的孫峻時刻想除去諸葛恪並取而代之。

253年諸葛恪被殺後,孫亮升孫峻為丞相、大將軍,封富春侯,都督內外軍事,也就是說權柄和諸葛恪差不多,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權臣而已,孫亮仍然是有名無實的傀儡。

孫峻最令人詬病的一件事情是他為了討好孫權之女孫魯班而賜死了廢太子孫和(此女事跡頗為彪悍,此處不多細說;孫魯班在二宮之爭中支持魯王孫霸,和太子孫和的關係勢同水火,孫和被廢和她有莫大關係。)

《三國誌》記載:「遂夢為諸葛恪所擊,恐懼發病死,時年三十八,以後事付綝。」

太平元年(256年)孫峻驚懼而亡,也算不上善終。

第四個、第五個自殺或被殺的是呂據和滕胤

滕胤和諸葛恪是兒女親家(滕胤之女嫁與諸葛恪之子諸葛竦為妻),所以諸葛恪掌權時期滕胤權柄較重,諸葛恪被殺後滕胤卻並沒有受到多大牽連。

呂據是大司馬呂范次子,孫亮登基後先後出任右將軍和驃騎將軍,他和滕胤是連襟,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兩人是共同進退的,孫峻臨死前大權交付給了其從弟孫綝,孫綝肆意妄為還不如諸葛恪和孫峻,於是呂據和滕胤兩人聯手密謀推翻孫綝,卻被大權在握的孫綝各個擊破,256年先是呂據兵敗自殺,接著滕胤戰敗被誅殺。

孫權252年去世,短短幾年之內五個托孤大臣就爭權奪利互相攻殺先後死於非命,而且諸葛恪、呂據和滕胤還被夷滅三族,直到吳主孫休即位誅殺孫綝後才為三人平反。

吳主孫亮的結局

不僅五大托孤大臣下場淒慘,就連吳主孫亮的結局也好不到哪去:孫亮252年十歲即位,大權先後掌握在諸葛恪、孫峻和孫綝之手,257年十五歲的孫亮親政,他對獨斷專行和肆意妄為的孫綝很不滿,於是密謀除去孫綝卻謀事不密被孫綝所知,258年孫綝發兵圍困皇宮強行廢黜了孫亮,將其貶為會稽王,立孫權第六子也就是孫亮的異母兄長孫休為帝。

永安三年(260年)因為謠傳孫亮將返回建業復辟,於是孫亮再次被貶為候官侯(候官是地名,在今天的福建閩侯,此時孫綝已於一年前被孫休誅殺)並死於被押送候官的途中,雖然《三國誌》說孫亮是自殺而亡,但也有說法認為他是被孫休毒殺的,其實後者的可能性更大,總之孫亮也是不得善終。

孫權估計怎麼也沒想到,他晚年的昏庸使得孫和、孫霸二子相爭,導致一個被廢一個被殺,無奈之下選擇年僅十歲的幼子孫亮登基,精心挑選的托孤大臣在他死後就開始爭權奪利,最終是無一善終,連孫亮也死於非命,托孤失敗成這樣歷史上也不多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