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夏侯霸的後台有多強硬,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三國時期是各方諸侯混戰,為了奪取劉漢天下而紛紛征戰的一個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總會湧現出一批又一批能人異士,他們憑借高超的武藝或者出色的謀略在各位主公面前取得一席之地,在三國這樣一個造就英雄的時代寫下了屬於自己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他們無法擁有現代人這樣一個"上帝"的視角,也無法預見之後天下的走勢,僅僅只是從自己對於天下各路兵馬元帥的分析來判斷天下歸一的明主。在這樣一個年代裡,選擇是大於努力的,如果是選擇了一位有勇有謀並且運氣十分好的君主,就有機會和他一起享受坐擁天下的感覺,但是如果是選擇了一位秉性缺失、人才稀少,加上運氣不算特別好的君主,那麼能夠活下來的幾率少之又少。但是選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古代戰爭中,軍士"跳槽"也是頗為稀鬆平常的現象。
三國時期的夏侯霸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三國時期曾經是曹操陣營中的將領,因為父親夏侯淵的關係,他對於蜀漢和劉備恨之入骨,可是在後期,由於在曹氏陣營中遭受到了司馬氏的迫害,後來又轉去了敵對方蜀漢的陣營。夏侯霸轉投蜀漢並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受到當時曹魏政變的影響。
夏侯霸對於蜀漢王朝和劉備的怨恨主要來自於"漢中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夏侯霸的父親夏侯霸被劉備大軍斬殺掉。夏侯淵早年跟隨曹操起兵,曹操取得漢中之後,派夏侯淵留守。當時在漢中的不僅有曹操,還有成都平原的劉備。劉備若是想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自然免不了要跨過漢中去謀求發展。於是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時候,劉備在謀士參謀的建議和謀劃之下對漢中發起了戰爭,漢中之戰持續了兩年,兩年裡夏侯淵一直都採取了有效的戰略成功抵擋住了劉備的攻打。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劉備為了徹底啃下漢中這塊"硬骨頭",最後採取了聲東擊西不斷擾亂其視線的策略,先是在半夜偷襲,放火燒了夏侯淵的軍營,趁夏侯淵分兵去修補圍守的時候又去攻打駐守在他附近的另一位曹軍將領,夏侯淵不得不去支援。趁夏侯淵此時兵力分散,劉備派大軍對夏侯淵的大本營發動襲擊,最終殺掉他。因此蜀漢和劉備對夏侯霸來說也算是殺父仇人。
夏侯霸如此憎恨蜀漢,可是最後卻不得不出走蜀漢,是有著政治上的原因的。在魏明帝臨終的時候,為了能夠維持好自己國家的運轉,指定了兩個輔國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雖然說在後來我們都能聽到有關於司馬氏覬覦國家最高權力的傳聞,可是實際上在正始年間,司馬氏並沒有到一手遮天獨攬大權的地步,反而始終被曹氏實力壓著一頭。當時曹氏權力太過於強大,對於司馬氏也並不是特別友好,因此司馬懿稱病不朝,在暗地裡積蓄力量。夏侯霸當時並沒有明確表態說自己站哪一隊,但是因為自己的親戚夏侯玄是支持曹爽的,也被默認為是曹爽隊伍中的一員。後來司馬懿突然發動政變,由於曹爽一派之前排擠了很多人,變法也不得人心,加上司馬懿的勢力有著絕對的優勢,因此曹氏一派很快被打倒清算,包括夏侯霸也遭到迫害。夏侯霸看情勢不妙,立即出逃,跑去了距離曹魏最近的蜀漢。
因為夏侯霸的特殊身份和他與蜀漢的特殊關係,因此夏侯霸投奔蜀漢這件事在當時頗受關注。在夏侯霸投奔蜀漢的路上因為缺衣少食並且蜀地道路難走,後來迷了路,在逆境之中蜀漢得知了這個消息,派人將夏侯霸接了過來。
蜀漢接納來自別國的大臣,這對於政治上來說是一件非常有影響力的事,因此為了能夠留住夏侯霸,後主劉禪就用了兩個理由來說服他。第一個是需要淡化夏侯霸對於蜀漢的仇恨,因此說在兩軍對戰中其實是各為其主的,夏侯淵的死並不是自己的父親害死的,而是兩軍對戰中的一種正常結果。第二個則需要給夏侯霸心理上的保障,要讓他有留下來的理由,因此說自己的兒子是夏侯霸的外甥。這個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為了討好夏侯霸而提出的,實際上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而張飛的妻子是夏侯霸的從妹,因此劉禪與張氏的兒子也確實是夏侯霸的外甥。這樣一個血緣關係的存在不僅給夏侯霸吃了一顆定心丸,實際上也穩固了夏侯霸在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