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一次翻盤的機會 蜀漢最後為什麼還是滅亡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一次翻盤的機會 蜀漢最後為什麼還是滅亡了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蜀漢翻盤機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諸葛亮死後的16年裡原本有翻盤的機會,蜀漢最後為什麼失去了?期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天下有變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規劃好了奪取天下的戰略。概括說來就兩條。第一是佔據西川並跨荊州。第二條是積蓄實力,一旦時機到來,便從西川和荊州兩路夾攻,席捲中原。

可惜,隨著關羽兵敗荊州,這個戰略也等於廢掉。由此這才有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一則是不能讓曹魏安心發展,否則以曹魏那大塊頭,就算蜀漢開掛也沒法比。這其實也是為何曹魏人才一茬又一茬,蜀漢卻是「廖化作先鋒」。這沒辦法,人口基數和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

二則就是通過北伐製造混亂。當一方弱小時,最希望的就是亂局,以便亂中取勝,渾水摸魚。諸葛亮真曾達到過此目的。如第一次北伐時,逼得曹叡不得不親自坐鎮長安。哪料都城洛陽卻傳出謠言,說曹叡被諸葛亮給殺掉了。

一時間洛陽人心惶惶,搞得曹魏大臣和郭太后,差一點把曹植送上皇位。虧得曹叡趕回來的及時,若晚一步估計曹魏內部就先打起來了。畢竟那時曹叡剛登基,根基還不穩。

因此諸葛亮勞師北伐,雖被許多人認為是無用功。但站在三國大格局考慮,卻是蜀漢當時的最優選擇。且也正是諸葛亮的北伐,導致了司馬懿給「成精」了……

隨著諸葛亮星落五丈原,曹魏也好蜀漢也罷,都不約而同開啟了修養時期。就這樣一晃16年後,如諸葛亮《隆中對》所期待的「天下有變」到來了,蜀漢等來了翻盤機會,這就是發生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

二、姜維一萬偏師伐魏

所謂的「高平陵之變」,就是曹魏內部兩股勢力的一次角鬥。一方以司馬懿為首的門閥士族,一方以曹爽為大哥的曹魏勳貴。至於皇上曹芳,就是一個「橡皮圖章」,一直被曹爽握在手裡。

且無論司馬懿和曹爽誰勝了,曹芳都不會坐穩,否則曹爽為何那麼擠兌司馬懿,不但打破了門閥士族和曹魏勳貴的的平衡,還把曹叡遺留下來的姬妾佔為己有?已經擺明了態度。

所以高平陵之變,堪稱曹魏一次大洗牌。以至於逼得夏侯淵之子夏侯霸,都一竿子逃到了蜀漢,並被劉禪認親——張飛娶了夏侯淵的侄女,生出兩位女兒,著兩個女兒,先後都成了劉禪的皇后。

因此把高平陵之變,稱之為蜀漢翻盤的機會,一點不為過的。也就是說,倘若蜀漢當時能抓住這個機會,大舉進攻曹魏,說不定真就能改變雙方的強弱之態。

可惜蜀漢方面,僅姜維率不到一萬人馬的偏師,進攻雍涼地區。遭到了郭淮和鄧艾的阻擊而未能得手,根本沒翻起啥浪花來,讓這次絕好的翻盤機會給溜走了。而司馬懿則趁機血洗曹爽等人,控制住了曹魏局面。

看到這,自然疑問也就來了,明明姜維已敏銳捕捉到了這次翻盤的戰機,可為何只帶不到一萬人馬的偏師伐魏?這事還真不能怪姜維,要怪就只能怪,蜀漢大將軍費禕!

三、誅殺魏延

費禕最出名的事,恐怕就是在諸葛亮死後,他和楊儀一起搞死了魏延!

據《三國誌》載,諸葛亮死前,已經意識到了想讓魏延撤軍很困難。故而留下遺言:讓楊儀帶著大隊人馬退回漢中。至於魏延,他想退回就退,他若不想,你們也別搭理他。

哪料諸葛亮前腳剛死,楊儀由於一直跟魏延勢同水火,便動了歪心思,派費禕去試探魏延的態度。

就這樣費禕來了,魏延當即表態:丞相走了,但還有我魏延,怎可能因一人之死,而廢天下大事?跟著魏延就開始跟費禕兩人討論起了:誰留下,誰護送丞相棺槨回去,忙得不亦樂乎。

從這段記載就能推測出,當時費禕必是順著魏延的意思表示:你說得對!否則魏延也不可能跟他討論人員的去留名單。且以當時的官職來看,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官職最高的,又有軍中資歷,的確是不二人選。

就這樣費禕跟魏延討論完畢後,表示:「我立馬回去說服楊儀,他就是一個長史,文官一枚,哪懂這些軍事韜略,一定會同意你的意見。」可費禕一回去就跟楊儀合夥,兩人匆忙撤軍。

不久後,魏延也反過味來了,感覺這事不對。於是連忙騎馬趕去,發現晚了一步大軍已撤。

魏延當時就氣瘋了,把我當猴耍嗎?故而不顧一切追擊,堵截。這才導致了魏延被扣上謀反的帽子,被楊儀誅殺掉三族。

顯然,楊儀能順利誅殺魏延,費禕是立下大功勞的,甚至是起到了「催化」作用。那麼費禕就不懂,魏延當時已是蜀漢唯一的著名將領,蜀漢還靠他鎮場子,不能殺,更不能起內亂嗎?

很遺憾,史書上沒寫,故而也無法給出確切結論。不過在公元248年,費禕曾當著姜維的面,說了一句話。不但能從中看出,他為何協助楊儀殺魏延,同時也正是這句話,導致了蜀漢失去了最終的翻盤機會。

四、費禕的一句話

公元248年費禕來到了漢中。4年前,也就是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時,費禕和王平正是依靠當年,魏延守漢中的戰略佈置,取得了「興勢之戰」的大勝——真不知此刻費禕再踏上漢中這塊土地時,有否想起被冤殺的魏延。

恐怕沒有!因為自費禕主政後,便開始壓制姜維。每次當姜維想對曹魏用兵時,費禕都要節制,僅給姜維最多一萬人馬。【(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這就是為何,高平陵之變時,姜維僅帶著一萬偏師伐魏的原因!

費禕總這麼卡姜維脖子,姜維自然也不答應。於是費禕便這樣對姜維說道:「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意思就是說:咱哥倆都沒法跟諸葛亮比。你看就算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都沒法攻破曹魏。所以不如做安靜的美男子,安心發展蜀漢,等後輩牛人出現。就別奢望一戰成功,若敗了呢?那時可就悔之晚矣了。

這其實就是為何,費禕協助楊儀殺魏延的原因。他跟魏延,就是所謂的「道不同」罷了,魏延要進取,他卻要安守!姜維不也是這樣嗎?

公元249年,當姜維抓住「高平陵之變」的這個絕佳時機,率一萬偏師玩命伐魏時,費禕就在漢中呢(公元251年費禕才回了成都)。顯然他知道姜維伐魏,卻當吃瓜群眾。倘若當時他也自漢中起兵,或授予姜維更多兵馬,結局必會不同。

故而才說,正是費禕這一「吃瓜」,堅持他的「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導致蜀漢這最後一次翻盤機會,被他給毀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