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三國演義》中誰的心機最重,很多人答案都是奸詐的曹操。要麼就是司馬懿。很少會有人想到賢明的劉備。劉備可謂是《三國演義》中一個重要角色,他給人的感覺就是老實,賢明。那有沒有想過劉備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呢?
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公元161年六月初六-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都說劉備仁慈、講信義,但在赤壁之戰前,老劉「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整個給人不靠譜的感覺,弄得原本欣賞他的曹操也不敢帶他玩。諸葛亮勸他取荊州時,劉備假模假樣地說劉表和我同宗,「吾不忍也」。可到了成都,他不再跟「劉氏宗親」劉璋客氣,上去就搶。(假仁義,假道德這種事,劉備是常幹的。)比如趙子龍冒死救回阿斗的時候,劉備要摔孩子。其實這事不用說就能看出來是劉備為了收買人心。要是換一個幽默的解釋就是,備摔孩子就是意思一下,劉備手長,說是摔孩子,其實就是把孩子瞬間放到地上。
說到孫劉聯盟,與其說劉備像個不知好歹的驕橫小子,不如說他壓根就沒拿孫權當盤菜:赤壁之戰時是人家孫權頂著壓力和曹操面對面PK,劉備才趁亂取了南郡等地,還賴著不還,孫權要了幾次沒要到,也就忍了。
小孫還把漂亮妹子嫁給了老鰥夫劉備,可皇叔得了便宜賣乖,和人家妹妹處不好。
最能體現劉備心思詭異的,還得說他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當初屢戰屢敗、被人追得到處跑的劉備,遇上諸葛亮,聽完一通美好藍圖,喜出望外曰:「善!」與諸葛亮「情好日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是典型的蜜月期表現。因為劉備看到的是諸葛同學描繪的美好藍圖,但實現這一藍圖的艱辛過程,他不感興趣,也不完全贊同這一方案。甫一出山,諸葛亮建議劉備的第一步--趁劉表新死,拿下荊州,劉備就沒有批准,白白在當陽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不能說劉備對孔明不信任,至少在具體戰術上,劉備還是覺得自己的經驗比26歲的諸葛小同學要多。
隨後征西川,劉備帶的是龐統,把諸葛亮留在荊州。直到老龐死在落鳳坡,出師不利了,才趕緊把孔明抽到前線。取漢中時,劉備身邊的軍師卻是人品不好的法正。至於舉國伐吳之事,諸葛亮連勸阻的心都沒了:「法正要是活著的話,就能說服主上了;即便不能說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無奈之意溢於言表。諸葛亮早已被邊緣化了。這就是劉備的心機所在,說實話能隱藏這麼深,也真是難為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