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呂蒙之死,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孫權殺過很多人。但這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並沒什麼奇怪。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曹孫劉三家能夠完成割據,靠的不是政治智慧就是暴力手段。比如曹操尤其如此:孔融、禰衡、楊修、荀彧、崔琰的等等。對於這些亂世梟雄們來說政治利益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個別人的性命死不足惜。孫權也是一樣,在他的晚年:以言治罪,除掉朱據;大施淫威,逼死陸遜。這說明孫權骨子裡跟曹操一樣也是一個政治上的鐵腕人物,只要是為了政治需要他也同樣可以對大臣痛下殺手。孫權手下的大臣非正常死亡的有很多,這其中疑問和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呂蒙。關於這位孫權重臣的死因一直是眾說紛紜。
小說演義不足為信很多人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呂蒙之死是其殺害關羽的「業報」,當然這只是喜愛關羽這個歷史人物的一種情緒所導致的。歷史上關羽再厲害也只能生前殺敵斬將,做不到死後俯身奪魂。再說羅貫中這麼寫也無非是因為呂蒙死亡的時間太巧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恰恰就是白衣渡江行動的幾個月之後。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加上這一情節,正好可以順理成章的表達羅貫中「擁劉」的主題思想。卻說孫權既害了關公,遂盡收荊襄之地,賞犒三軍,設宴大會諸將慶功;置呂蒙於上位,——於是親酌酒賜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眾將大驚。
急救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權將呂蒙屍首,具棺安葬,贈南郡太守潺陵侯;命其子呂霸襲爵。孫權自此感關公之事,驚訝不已。——節選自《三國演義》兔死狗烹的陰謀論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個死亡時間太過於敏感。歷史上還有一種更為驚心動魄的「陰謀論」說法:呂蒙的確是死於荊州之戰的慶功宴,只不過不是被關羽附身而死,他是被孫權毒殺。理由是:呂蒙在荊州之戰中違反了孫權不殺關羽的指令,一來間接導致了劉備的軍事報復;二來呂蒙戰後公然抗命、在長江上游擁兵自重對下游的孫權產生了安全隱患,所以孫權先下手為強,藉機出掉了呂蒙。
這種說法相比較於小說家言相對靠譜的多,彷彿乍一聽孫權有動機、有時間、有能力完全有「作案」的一切條件。那麼事實的真相就是如此嗎?我的結論是孫權「加害」呂蒙的動機子虛烏有、「案情」似是而非。理由有四:呂蒙和孫權的關係很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東吳第二任大都督魯肅去世,接替他的就是呂蒙。其實原本呂蒙是根本做不了這個職位的,因為原本呂蒙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人稱「吳下阿蒙」。那麼,呂蒙為什麼會從一個「政治白癡」變成了東吳「首席戰略家」呢?其實就是因為孫權對他的的教導和培養。據《三國誌·江表傳》記載,孫權曾對呂蒙和蔣欽說:你們現在的身份已經不是衝鋒陷陣的小卒,而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了,出了在軍隊的工作,還應該在平時多讀點書學習點政治。
剛開始呂蒙對此並不感冒,以軍隊中事情多,沒時間為由敷衍孫權。孫權說:我難道是要你們當博士嗎?也就是多少懂一點歷史罷了。你們事多,難道比我還忙嗎?光武帝南征北戰,曹孟德逐鹿中原,都是手不釋卷。你們怎麼就不能學習一下呢?於是呂蒙開始發奮學習,讀書比許多儒生還多。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也就是說呂蒙之所以能考讀書改變命運,完全是孫權靠孫權的知遇之恩,站在孫權的角度上講,呂蒙從一介行伍到官拜大都督完全就是他一手提拔的結果,身家富貴都是孫權所賜。跟周瑜、程普等不同,呂蒙徹徹底底算是孫權的「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是否一改能一條心呢?孫權和呂蒙的政治路線一致孫權和呂蒙當然是一條心。
而且主要就是針對於荊州問題。事實上呂蒙在沒有擔任大都督之前對於荊州問題的看法就和魯肅截然不同。魯肅在擔任大都督期間的對外策略是聯劉抗曹:他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強大仍然是吳蜀的最大敵人,因此東吳必須和劉備協同作戰,保持聯盟關係。當然魯肅也不是什麼慈善家,他這麼想也同樣是站在東吳的戰略立場上。因為歷來長江下游政權最怕的就是北方兩路出兵上下游同時夾擊。魯肅不過是認為劉備此時還有利用價值罷了,魯肅想要的是關羽能在荊州吸引曹操的火力,替孫權「看門護院」而已。但呂蒙對此不以為然。他的觀點是,關羽這個人是蜀漢的鷹派人物,又一直對於東吳不友好(拒絕聯姻等),而且關羽的軍區又處在長江上游有利位置,因此一點劉備在益州做大,關羽的威脅要遠遠大於曹操。
因此呂蒙在接任大都督之後就向孫闡述了自己的戰略:戰略的核心是將東吳最大的威脅從曹操轉化為劉備。要限制劉備就必須要奪回被關羽佔據的荊州,而且行動一定要當機立斷兵貴神速,不能讓劉備得以喘息,也不能讓曹操看到有機可乘。在佔領荊州之後,東吳則佔據了長江水道的戰略主動,一不怕曹操兩路夾攻,二可以隨時出兵入蜀。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日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三國誌·呂蒙傳》事實上三國之中的每一個政權都有一統中國的理想,也都不甘心做一個自守偏安的勢力。而且對於孫權來說荊州問題不僅關乎著未來能否一統天下,而且影響著此時長江下游東吳政權的安危。
所以呂蒙算是說出了孫權的心裡話,而且呂蒙除了戰略規劃還幫孫權講清楚了具體戰略部署。孫權原本對於先打徐州還是先打荊州還是舉棋不定的,呂蒙對此解釋的很清楚:徐州地形平攤最有利於騎兵作戰,而騎兵是曹魏所長東吳所短,事實上東吳多次北上失敗也因為此。而荊州則不同,佔據長江天險,依靠水軍作戰正是東吳的強項。所以作戰應該揚長避短,先取荊州。此話一出孫權心中也再無疑慮,將攻略荊州的任務交給呂蒙,呂蒙也不負眾望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也就是這一戰中發生了關羽之死的疑案。殺關羽孫權一定知情呂蒙是自己人,而且是一個跟孫權政治路線高度一致的自己人。
那麼這個「自己人」會不會公然抗命、擅殺關羽呢?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實根本就不存在。說呂蒙擅自殺關羽的,無非是白衣渡江之後,關羽從樊城撤退時,一個叫趙儼的議郎傳達了曹操「毋追,存之以為權害」的意圖,阻止了曹仁想要乘勝追擊擒殺關羽的行動。曹操心理清楚的事,孫權不可能不清楚,所以孫權也不會這麼做,關羽一定是呂蒙私自殺的。這個觀點有一些受新版《三國演義》電視就的影響,其邏輯似是而非。難道孫權不殺關羽,劉備就不會報復孫權了嗎?當然不會。孫權派呂蒙偷襲關羽,公然背棄孫劉聯盟。劉備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是無論如何都要重新奪回的。
因為荊州也是劉備集團「隆中對」的戰略要地,豈能由孫權搶走?所以無論殺不殺關羽,劉備都一定會大軍壓境,那麼此時是放掉關羽作為劉備的復仇先鋒,還是除掉以絕後患呢?孫權應該心中有數。而且根據據《三國誌》中《潘璋傳》和《朱然傳》的相關記載:是潘璋和朱然進軍臨沮,在當年的十二月,俘虜和殺害了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首先這個過程裡連呂蒙的名字都沒提,說明呂蒙並不在追擊關羽的前線部隊中。第二潘璋和朱然是什麼軍階官職,他們又哪有權利擅自殺關羽。他們殺關羽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出兵前孫權已經考慮過戰勝後關羽如何處置的問題,既然要和劉備翻臉,孫權就會在乎多背一條血債。
另一種就是潘璋、朱然俘虜關羽之後是向上級請示過如何處置的,其得到的命令是:殺。就算他們請示的對象只是呂蒙,呂蒙也不可能不向孫權匯報,從將領到建業水路幾天可達,用得著先斬後奏?而且就算是呂蒙下的令,劉備也只會認為這是孫權的意思,即使孫權殺掉了呂蒙,劉備也不會選擇原諒孫權。孫權不會自毀長城而且根據荊州戰後的種種跡象,對於劉備的反應,孫權確實是早有相關準備。在政治上孫權向曹魏稱臣,在軍事上遷都武昌,在長江部下重重防線,單等劉備前來。如果孫權已經準備好和劉備大戰的話,先殺大將豈不是自毀長城,正中劉備下懷?(劉備此戰就是缺少大將)難道兩人是打算「公平對戰」互讓車馬炮?所以就這一點來說孫權不會如此愚蠢。
除了以上四點,我們還可以從孫權的殺人規律上看出,呂蒙「命案」的不同。比如他處理過的顧譚、顧承、姚信、虞翻、陸遜等人,幾乎不是牽涉到了立儲答案就是政治立場上有問題。而且時間都發生在孫權晚年,三國形勢穩定鞏固之後。再回頭對比呂蒙,既是一手提拔的自己人,又是思想一致的同路人,那個時候天下未定、大敵當前訴權還要用人。命案真相那麼呂蒙為何而死呢?由於史料中沒有明確結論,我們只能根據材料去具體分析: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三國誌·呂蒙傳》按照這一說法,呂蒙身體不好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很可能是在長期的作戰之中積攢的舊傷。而且呂蒙不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呂蒙是在青年時才南渡長江依附姐夫鄧當。所以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南方陰冷潮濕的環境讓來自北方的呂蒙很不適應,因此留下病根。而且呂蒙身體不好有可能是當時江南地區公知的事實,呂蒙在大都督任上就曾多次養病由陸遜接替工作,這當然有可能是為了麻痺關羽,但關羽畢竟是關羽,他也在荊州地區多年,如果呂蒙完全身體健康而突然得病,怕關羽也沒有那麼容易相信。
而且看看孫權的表現:呂蒙病重時,孫權把他接到自己的殿內住下,向全地區徵求名醫,想方設法為他治療。每次針灸,孫權都要心痛。他想看看呂蒙的臉色如何,又怕見面要行禮,就在牆壁上挖個小洞偷看。如果呂蒙能稍微吃點東西,就眉開眼笑喜形於色,甚至大赦天下,如果病情加重,就長吁短歎夜不能寐,還請巫師為呂蒙祈禱。這也恰恰說明孫權對呂蒙的關懷。而且建安二十四年全國有爆發過一場瘟疫,孫皎、蔣欽等東吳大臣也都死於這一年,所以呂蒙病情的惡化也許也與此有關。結語:但無論是自身疾病還是突發瘟疫,呂蒙的死因都算自然死亡,絕不是孫權人為導致的則是事實。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此事古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