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女中豪傑!「有姓無名」教出兩大著名將領!
說起姜敘母楊氏,這就屬於三國演義當中那種「三不知」類型的:「有姓無名」,其實真實的身份就是個老婦人,是東漢末年撫夷將軍姜敘的母親,同時也是是冀城參軍楊阜的姑姑。她出場的是後已經是82歲的高齡老婦人了。楊氏雖是有姓無名的老婦,卻是一個為人深沉,深明大義,能急國家之所急的女丈夫。
姜敘母楊氏出場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事跡雖只有一小段,只說了七八十字的台詞,最後就被馬超親自用劍斬死;但敢責姜敘,深明大義;損楊阜,愛憎分明;後激姜敘,視死如歸;罵馬超,大義凜然,堪稱東漢末年第一奇女子。
《三國演義》是這樣記載楊氏責姜敘,損楊阜,即敘母聞言,喚姜敘入,責之曰:「韋使君遇害,亦爾之罪也。」又謂阜曰:「汝既降人,且食其祿,何故又興心討之?」楊氏對兒子薑敘的責備雖只有短短的十個字,卻表明態度,先在自己兒子身上找不足,把涼州刺史韋康被馬超殺死歸責於姜敘。楊氏對侄兒楊阜的批評也只有區區十五字,但字字一針見血表明對楊阜又降又反的行為質疑。楊氏責備姜敘及挖苦楊阜可稱得上是一分為二,不偏不倚,深明大義。
楊氏之所以會對兒子及侄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因為如下原因。
即其一,對像不同,兒子侄子不能一概而論。
對楊氏而言,姜敘是兒子,是自己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九死一生,含辛茹苦,撫養成人;楊阜是侄子,是自己兄弟之子,雖有照顧之職,撫育之責,卻無培養之本,教育之份。因此,楊氏對姜敘、楊阜不同的身份則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將韋康之死,先歸責於自己的兒子薑敘,而後再對自己的侄子楊阜對馬超又降又反的行為進行批評。這樣,對姜敘來說,無言以對,公平公正;對楊阜而言,無話反駁,有理有據。
其二,性質不同,敷衍投降不能相提並論。
韋康被馬超殺死,對姜敘無非是懼怕馬超的威名而敷衍韋康,護主不力,以致讓韋康死於馬超手上。對楊阜來說,韋康之死就不單單是敷衍了事,還有背叛主子,投降馬超是背叛舊主韋康,反對馬超也是背叛新主馬超,背叛行為在講究從一而終的社會裡,是很讓世人所不齒,連同自己的親人好友一起蒙羞,甚至會讓整個家族受辱,是每個人的人生所無法抹掉的污點。為此,對兒子侄子的不同行為不同性質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方式不同,責備挖苦不能混為一談。
韋康之死,嚴格意義講,還真不關姜敘什麼事。可楊氏為教育侄子,先將韋康之死歸罪於自己的兒子,對兒子進行責備。楊阜跟隨韋康左右,韋康被殺後仍投降於馬超,效力於馬超。而今,楊阜又聯合韋康舊部起兵反叛馬超。楊阜投降馬超純屬是權宜之計,伺機想反馬超,為韋康報仇,畢竟是一而再地背叛舊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固然是反覆無常的小人行徑。因此,楊氏對侄子楊阜的教育方式則是用挖苦,用「損」字來形容更為恰當。對兒子,教訓是小事,強加也不可厚非;對侄子,教訓就是大事,只能用揶揄來表示內心不滿。所以,對像不同,自己的角色也不同,批評教育的方式也就不同。楊氏在責備兒子,挖苦侄子的同時,能及時在母親姑母的身份進行轉換,對兒子侄子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從而就顯得公正公平,以身作則,具備超強的教育意義。
姜敘母楊氏在對待韋康之死,對兒子和侄子採取兩套不同的標準,對姜敘嚴要求高標準,對楊阜則低要求低標準,全在於楊氏深明大義,公平公正,教育有方有圓。
小編按:深明大義, 指識大體,顧大局。姜敘母楊氏,一個年老的婦人,在對待姜敘的舊上司韋康被馬超殺死之事,不被親情所左右,而識大體,顧大局而責兒子,損侄子,鼓勵兒子起兵反叛馬超。老婦人,雖年老體弱,無法上陣殺敵,但在忠義面前,照樣識大體,顧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