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黃皓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春天,正當三國爭戰最為激烈、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先主劉備病篤。劉備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太子劉禪昏弱無能,難當大任,思前想後,實在放心不下。彌留之際,他將丞相諸葛亮召回成都,誠懇地說:「您的才能勝過魏主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太子可以勝任,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德無能,你就廢掉他,自立為帝。」諸葛亮痛哭說:「臣必定竭盡全力,效忠盡節,以死相報!」劉備又下詔給太子,囑咐他「與丞相同心同德,要象對待慈父那樣對待丞相。」
劉禪繼位,史稱「後主」,改年號為「建興」。「建興」的寓意,是昌大蜀漢,復興漢室。這既是先主劉備的遺願,也是諸葛丞相的畢生抱負。但是,由於後主的昏庸,加上宦官黃皓玩弄權術、媚主求榮,國勢卻從此日漸衰微了。
諸葛亮不負先主重托,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盡心盡力地輔佐著幼主。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見南方局勢已定,北伐的時機即將成熟,決定統領諸軍進駐漢中。這時的後主劉禪,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昏憒庸弱。別看他德能毫無長進,卻學會了追求奢侈的生活。他經常與後宮嬪妃、宦官混在一起,對宮室、美女極為迷戀;至於軍國大事則一竅不通,不聞不問。
後方的穩固,是前線作戰的必要保障。而劉禪的所作所為,使諸葛亮不能不有所顧慮。臨行前,諸葛亮向後主上疏,勸他多關心國事,虛心聽取臣下的建議,切勿疏遠自己與忠良之士的關係。告誡他:「親近賢臣,疏遠小人,前漢因此興盛;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後漢因此衰亡。先帝在世的時候,每當和臣論及此事,對桓、靈二帝的遭遇,無不痛心疾首。」
這次上疏的內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前出師表》。其中所指的「小人」,便是後宮中服侍後主的宦官。劉備、諸葛亮生逢亂世,對漢末桓帝、靈帝時期宦官專權的慘禍,記憶猶新。二人都看出劉禪智能低下,唯恐他無法駕御,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劉備的憂慮,僅是回想以往的教訓,擔心悲劇重演;諸葛亮的叮囑,卻是對宮中的情形有所察覺,有感而發。此時以黃皓為代表的宦官,在諸葛亮的眼裡,已經成了後主身邊的隱患。為了防患於未然,行事謹慎的諸葛亮,鄭重地向劉禪推薦了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一批正直的大臣。勸告劉禪,為了漢室的復興,一定要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宮裡的事無論大小,都要向他們咨詢,然後再付諸實施。從諸葛亮這番苦心安排上,足以看出黃皓等佞臣對後主已經構成了不良影響。蜇伏蓄惡
諸葛亮的預見和審慎,確實對黃皓起到了有效的防範作用,他特意選中的董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簡直成了黃皓的剋星。
董允字休昭,蜀漢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董和是蜀漢開國之臣,剛正廉潔,威望很高,與諸葛亮交誼頗深。董允很有父風,劉備立太子後,被選為太子幕賓,後升為太子洗馬,為人公正而有節操。鑒於後主劉禪居於安樂,不知憂患,分不清忠奸善惡,諸葛亮便將董允舉薦為黃門侍郎,主管宮內傳遞詔命、呈獻奏章等事務,不離後主左右,隨時改正偏差、彌補不足。
董允並沒有辜負丞相的期望,處處防備,對宦官的權勢嚴加限制,對後主言行的匡正、補救也十分得體。每當後主流露出挑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等想法時,董允總是引古喻今,據理諫阻,絕不退讓。後主因此對他十分敬畏。然而隨著一天天長大,後主對享樂的要求也一天天增多,越來越迫切,常為願望無法滿足而苦惱。自幼入宮、極善逢迎而又深知後主脾性的黃皓,趁虛而入,仗著一份機靈和善解人意,博得了後主的好感,被引為生平知己。黃皓本是權欲極重的人,難免要利用各種機會,達到出人頭地、平步青雲的目的。只因董允對後主正色勸諫,對黃皓屢加斥責,後主無法徇私,黃皓更是心存畏懼,不敢枉為。所以董允在世的這段時間,黃皓雖然百般鑽營,也只不過做個黃門丞。官小勢微,縱使心中忌恨,卻難以肆意報仇。此時的黃皓,就像被嚴冬困住的蟲獸,潛伏爪牙,靜靜地等待著時機的轉換。小人得志
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卒。陳袛任黃門侍中。陳袛外祖父的哥哥許靖,是漢末名士。劉備稱帝后,任許靖為太傅,做太子劉禪的老師。陳袛在許靖家裡長大,少年時很有名氣,但華而不實。他依靠家世聲望,仗著自己多才多藝,譁眾取寵,受到丞相費禕的賞識,被推薦到宮裡任職。後兼尚書令,封振威將軍,一時權勢熏天。陳袛對後主曲意順從,深得寵信。黃皓察顏觀色,投其所好,與陳袛內外呼應,朋比為奸,從此開始干預朝政。陳袛死後,黃皓羽翼已成,由黃門丞逐漸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早已被壓抑得不耐煩的黃皓,這時才長出了一口氣。和以往得志小人一樣,他開始在心裡盤算如何駕御庸主、為所欲為了。
宦官黃皓
據史書記載,黃皓完全地把持朝政,大約是從景耀元年(258年)開始的。「景耀」是蜀漢王朝最後的年號,在6年當中,由於宦官專權,蜀漢的政治景象卻越來越暗淡了。
黃皓大權在手,便無所顧忌地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蜀漢許多文臣武將,都趨炎附勢,依附在黃皓門下,協從作惡。黃皓以威逼、利誘等手段,結納大將軍閻宇等人,網羅心腹。至於那些不屈服承順或者政見不同的人,不是橫遭打擊,就是終生不得陞遷。
尚書吏部郎羅憲系廣漢太守羅蒙之子,自幼隨父親到蜀中避亂,少年時以才學知名,曾被後主立為太子舍人。在奉命出使東吳和後來抗拒魏軍過程中,表現出卓越的才能和過人的見識,實為蜀漢後期難得的人才。黃皓得勢後,僅僅因為羅憲不願同流合污,竟惱怒異常,將羅憲遠調巴東。
秘書令卻正,少年時安貧好學、博覽群書,史稱他文章燦爛,有古名士風度,也是蜀漢後期頗有遠見的大臣,後隨劉禪入魏,曾勸劉禪以痛思故鄉為由,辭魏歸蜀。因此深受司馬昭的器重,封關內侯。就是這樣的蓋世之才,與黃皓共職30年,因為「既不為黃皓所愛,亦不為黃皓所憎」,所以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直做著俸祿不超過30石的小官。
黃皓由微賤至富貴,心性極為妒忌,小有仇怨,絕不放過。甘陵王劉永,是劉備的庶子,劉禪的異母兄弟,只因他從前憎惡黃皓,不假顏色,黃皓得勢之後,懷恨在心,屢次在後主面前詆毀劉永,致使兄弟離間,十幾年中,劉永無法入朝。
這一時期,由於諸葛亮、費禕、蔣宛董允等老臣相繼亡故,大將軍姜維又常年統兵在外,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主持宮省政務的大臣受到黃皓的鉗制,人人自衛,沒有足夠的力量匡扶朝政,蜀漢的政治十分腐敗,在三國力量的對比中,迅速趨於劣勢。劉備、諸葛亮等人辛辛苦苦奠定的立國基礎,由於黃皓的弄權,已經出現了動搖、崩潰的趨勢。
大將軍姜維是諸葛亮早年收服的戰將,此人足智多謀,能征慣戰,曾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諸葛亮去世前,將安邦定國、復興漢室的大任托付給姜維,對他寄以很大希望。姜維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為蜀漢基業嘔心瀝血、辛苦奔波,成為蜀漢王朝的中流砥柱。由於他在伐魏過程中,雖然連年征戰,卻收效甚微;再加上他多年征戰在外,在朝中缺少知音,行事十分謹慎小心。景耀初年,姜維率軍北征,被魏將鄧艾連連擊敗,還軍沓中。在這種情形下,黃皓與右大將軍閻宇相勾結,陰謀削奪姜維的兵權。姜維痛恨黃皓的所作所為,曾報告後主劉禪,請求將黃皓殺掉。後主說:「黃皓不過是後宮服役的小臣,從前董允恨他,我想起來就過意不去,您又何必多慮呢!」姜維知道黃皓樹大根深,已經無法動搖,擔心失言招禍,回到軍中,以請求在沓中種麥為名,躲避來自宮廷的迫害。心中疑懼,從此不敢再回成都。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國見蜀漢政治腐敗、大將不能用事、民生凋弊、國力衰微,趁機大舉進攻。姜維早就發覺了魏軍的動向,上疏給後主說:「傳聞魏將鍾會在關中屯兵,準備進犯我國,應派大將張翼、廖化督帥諸軍分別防護安陽關口、陰平橋頭,以備不測。」
蜀漢區域雖小,但地勢險要,憑險固守,縱不能謀取中原,足可以偏安一時。事勢無常,或許在長期相持中攻守相易也未可知。姜維的建議,是唯一可行的權宜之計。黃皓唯恐姜維顯功,借巫術妖言蒙騙後主說:「我曾問過鬼神,神說蜀漢太平,敵人不敢入侵。」並且告訴後主不要聲張。這樣一來,姜維的合理對策無法實施,朝中大臣對敵情一無所知。
等到鍾會發兵駱谷,鄧艾進攻沓中,戰報傳來,朝中上下驚恐,後主劉禪這才依照姜維的建議,派遣張翼、廖化,前去援助兩處要隘的守軍,但亡羊補牢,為時已晚。鄧艾趁蜀軍倉惶應戰、調度滯緩之機,派出奇兵,取道陰平、從背後突襲姜維的營壘。姜維本來據險力守,正面的鍾會大軍強攻不下,考慮到大軍深入敵國,缺乏後援,糧草接運困難,原想就此還師,而姜維先前的主張,正是料到魏軍主帥不敢冒兵家大忌,久留蜀地。由於黃皓深恨姜維,從中搗鬼,給鄧艾以可乘之機,致使蜀漢在這次決定性戰役中一敗塗地。陰平、安陽關口相繼失陷,姜維、廖化退守劍閣,救援成都的道路被魏軍阻斷。已故丞相諸葛亮之子、護衛將軍兼尚書諸葛瞻率軍拚死抵擋,在綿竹戰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見父親陣亡,長歎道:「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於是衝入敵陣,力戰而死。
魏將鄧艾一路斬將奪關,長驅直入。蜀漢後主劉禪請降,蜀漢滅亡。
鄧艾佔領蜀漢後,聽人說起亡國的原因,以及黃皓的奸險,便下令將黃皓抓住,押起來等候處斬。黃皓用重金賄賂鄧艾部下,竟免於一死。
黃皓這種大奸大惡之人,似乎不應該漏網。而鄧艾聲言誅殺黃皓,還有一層重要的用意,那就是在剛剛被征服的蜀人心中,樹立仁德,以證明自己的軍隊是懲惡濟善的正義之師。假如鄧艾真的恨之入骨,黃皓豈能輕易逃脫,倘若他是落在諸葛尚手裡,又怎肯讓他多活半刻。
據說,諸葛亮四出祁山,無功而返,原因就是魏將司馬懿用了反間之計,派蜀漢降將入成都製造謠言,借助後主劉禪身邊的宦官,從中蠱惑,致使後主生疑,毫無理由地召諸葛亮回國,當時黃皓是否參與其事,雖不可考,但觀其一生行事,無不處處損蜀漢以利強敵,最終的惡果與通敵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