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首先龐統敢於冒險,與諸葛亮的謹慎成為鮮明對比。從西川之戰就可以看出,龐統為劉備獻的都是險計,即有風險的計策。如劉璋下令要楊懷、高沛二人監住劉備時,龐統獻「上中下」三計,他把「選精兵偷襲成都」稱為上計,而把逃跑稱為下計,這與「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所提倡的理念恰恰相反,可見龐統善走「險棋」。
其次龐統有些自負、倔強,但是又相當自信、沉著。摟主可以看看張飛質問龐統一回:龐統由魯肅和諸葛亮介紹投奔劉備,見了劉備卻不肯拿出介紹信,劉備因龐統相貌醜陋小看了他,打發他到耒陽縣去當縣令。龐統擔任後「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並不理會」。劉備得知此事大怒:「豎儒焉敢亂吾法度!」便派張飛孫干前去質問。張飛等到了地方卻聽說龐統宿醉未醒,張飛是什麼人,氣得要馬上把龐統捉拿歸案。等到龐統醒來,面對張飛的質問絲毫不以為然,還說:「量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落。」結果不到半日,便將百餘日之事,全部處理完畢。張飛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龐統不屑旁人推薦,非要自己證明給劉備看自己的實力,可見他是一個倔脾氣。劉備派人前來質問,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不過他能那麼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鳳雛先生非百里之才,終將「一遇風雲便化龍」,在諸葛亮的推薦,張飛親眼看到他半日之間料理了百日之事後,劉備即刻下階請罪,拜為副軍事中郎將,地位雖比諸葛低,但做的事也差之不遠了。
在隨劉備直入蜀中,謀取劉璋的地盤的過程中,孔明因為要留守荊州,自己成為劉備身邊的唯一軍師,功名事功也達到了人生巔峰。
不過人生,就是充滿了大起大落,飛得越高,也意味著可能跌得越重,而這一跌,龐士元再也爬不起來,最終身殞落風坡,「死於亂矢之下」。
在這一次事件中,暴露出龐統的兩大弱點:
第一:辦事不夠漂亮。
當時,劉璋背腹受敵,所以修書一封請劉備過來,一起「以御外敵」。劉備攜猛將黃忠、魏延,軍師龐統,步馬兵五萬,西行入蜀。為什麼帶這麼多兵馬?表面上,是助自己的同宗「老表」抵禦外敵,其實是虎視眈眈劉璋的領地,謀劃如何取而代之。不過劉備素來善於樹立「仁」名,劉璋和自己同個宗族,也算親戚,不好下手——這就是「既要做婊子,又要樹牌坊」。
龐統應該也是知道自己的主公是有這樣的顧慮的,不過既沒有巧言妙語說服劉備,又拿不出好的法子,最後祭出了「鴻門宴項莊舞劍」的老招式,在二劉宴飲之時,讓魏延上前「舞劍為戲」,最後事情沒有辦成,不歡而散。
第二、心胸不夠開闊。
二劉之爭白熱化,即將大決戰之時,孔明夜卜星象,算得龐統此戰恐怕「有妨」,即刻修書給劉備,勸大軍先駐紮下來,待黑道凶日過了,再擇日再戰。龐統看了信後,卻認為是諸葛亮不想自己「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執意要進軍,劉備也勸不住啊,而且還硬要劉備大軍走大路,自己從小路襲擊,最後遇到伏軍,葬身亂箭之下。
先來看看,諸葛是不是確實有「不想龐統立功」的心思?
很多人會說:這次進發西川的將領,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都不隨行,手下只有老將黃忠,愣頭青魏延,「諸葛亮之心」難道這不是赤裸裸的麼?
其實不然。要知道,當時的荊州,「東有孫權,常懷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鯨吞」,最是危險不過,而且,這是劉備的唯一地盤,一家老小全副身家都在這裡。所以孔明總守荊州,關羽鎮守歷史有名的要塞襄陽,張飛巡守江邊,而趙雲屯江陵、鎮公安。而劉璋,生性懦弱、處事不明,可謂無能之輩,如不是龐統最後料算失誤,以黃、魏、龐三人的配置,是足以戰而勝之的。
然後,再來分析下龐統是不是非死不可?
有人說:諸葛、龐統二人能力相仿,功能重疊,即使龐統稍弱,也相差不遠。假使龐並不身死,劉備大軍順利入駐蜀中,一山不容二虎,當他們有了不同意見,劉備必定為難,所以龐統是非死不可。
我們看看蜀國成立之後的情況,劉備、孔明領一票將軍坐鎮蜀中,五虎將之首關羽鎮守荊州,說得好聽點,叫做兩者互為犄角,遙相呼應。說得難聽點,就像毛澤東所點評的: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關羽勇冠三軍,雖然愛讀春秋,但謀略還是稍嫌不足,如果能安排龐統充當其軍師、參謀,一文一武,或許就不會發生後來「關雲長敗走麥城」之事了。
當然,關羽為人高傲,剛愎自用,能不能聽龐統之言,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