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司馬懿和空城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諸葛亮在使用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心裡是怎麼想的?司馬懿為什麼不派一個士兵去試探一二?
為什麼很多人就那麼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就比古人聰明呢?但凡能夠在歷史上出現的人物,都是當時全天下最頂尖的人物,是我們這些平常人遙不可及的存在。
關於《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歷來是被很多人質疑的,比如此題中所說的,派遣偵察兵前往探查,城中的虛實立馬清楚,怎麼可能中計呢?或者,司馬懿大軍二十萬,就地佈防,將諸葛亮圍困,那豈不是不攻自破呢!
我們暫時先不說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否真實,先來看一個歷史上真實的「空城計」戰例,大唐盛世下的張守珪守瓜州之戰,很榮幸這位張將軍是我的老鄉,山西平陸人。
開元十五年,吐蕃大軍攻掠河西,攻陷瓜州城,河西節度使王君毚被殺,為抵禦吐蕃的入侵,唐玄宗調張守珪出任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
張守珪僅帶著少量親兵就去瓜州赴任了,到達瓜州後,城池被吐蕃人破壞的一片狼藉,雖然敵軍已經撤走,但隨時有可能捲土重來,情況非常危急,張守珪火速組織城內軍民搶修城池,但是剛把修城的板堞立好,吐蕃軍就兵臨城下了。
城中的軍民倉促之間面對敵人,再加上城池破浪,毫無鬥志,但是作為最高長官的張守珪非常冷靜,先佈置軍民固守城池,然後命人在城上擺酒席,歌舞作樂,與將士們一起飲宴。
吐蕃軍將瓜州城團團圍住後,唐軍的做法立馬引起了吐蕃人的懷疑,一時摸不著頭腦,不敢貿然進攻,最終只得退兵而去,張守珪立馬下令追擊,最終大敗吐蕃軍。
這個故事是不是與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有相似之處呢,兩個戰例是不是非常接近呢,如果不瞭解歷史,主觀斷定「空城計」就是假的,是非常荒謬的。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否真實存在過
所謂的「空城計」最早出現在魏末西晉時期,出自當時大臣郭沖的「條亮五事」,後來被裴松之註解《三國誌》時引用,進行一一駁斥,認為是虛假的故事,但是是否是假的,恐怕也未有定論。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逕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關於郭沖這段記載,以裴松之為代表的證偽派,認為諸葛亮屯駐在漢中,進行北伐的時候,司馬懿擔任的是荊州都督,和與諸葛亮對抗的是大將軍曹真,所以這個故事純屬虛構。
但是在蜀漢建興八年,漢軍攻佔武都、陰平兩郡後,曹魏大軍對諸葛亮進行了反擊,曹真率主力大軍從子午谷南下進攻,張郃率軍從斜谷進兵,司馬懿率軍出西城,沿沔水逆流而上,大軍在漢中會合。
當然此戰的最終結果是因為大雨下了將近三十天,魏軍不得不撤退,但是究竟受大雨影響的是曹真的大軍還是司馬懿的大軍,史書也沒有明說,按說曹真的大軍是主力,如果他不受影響,一定會與諸葛亮在漢中展開交戰。
那麼我們就有理由推測,司馬懿在沔水一線是與諸葛亮有作戰的機會的,並非如同裴松之認為的沒有可能,而且這一地點與郭沖所說的陽平關也是比較接近的。
我們再來考慮,郭沖這個涼州金城人,作為一個純正的魏國和西晉時期的大臣,他為何要神化和推崇諸葛亮這個國家的對手呢?而且是在司馬懿的後代扶風王司馬駿面前,貶低祖宗,而抬高對手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場「空城計」可能真不是杜撰的,郭沖和羅貫中可能只是對作戰的時間和地點,判斷的有點問題,有可能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誇張的處理。
偵察兵已經帶回了準確的信息,但在統帥司馬懿看來是表象
當司馬懿距離諸葛亮六十里的時候,派出的偵候就稟告司馬懿,諸葛亮城中的兵馬比較少,可以攻取,但是司馬懿比較瞭解諸葛亮的為人,瞭解他比較謹慎,不像龐一統樣喜歡弄險,於是心裡就產生了疑慮。
此時再派出偵騎去刺探消息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戰爭的決定權和對信息的判斷力,完全由大軍的主帥來決定了,拼的就是主帥的決斷力。
至此題中所說的為何不派人偵察已經不攻自破了,另外要強調一個概念,現在我們有一些區域叫軍事禁區,擅自闖入就要被刑事拘留,甚至是以間諜罪論處,那麼古代就沒有嗎,大軍屯駐的區域,必定是戒備森嚴的,再派出偵察人員獲得有效情報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司馬懿為什麼不進行圍城,等待時機呢?
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對古代戰爭的瞭解就很單純了,首先一個前提,這場漢中進攻戰,司馬懿根本不是主力,而是從荊州沿漢水負責夾擊諸葛亮的偏師,那麼司馬懿的兵力肯定不會太多,二十萬完全就是誇張,真實兵力能有五萬就已經頂天了,可能只有兩三萬人。
兵法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諸葛亮在陽平的守軍是一萬人左右,而司馬懿的大軍卻也只有三五萬人,而且是深入漢軍腹地,如果貿然圍攻陽平,一旦被漢軍拖住,又缺少曹真主力大軍的支援,司馬懿自己可能就交代在這了。
因為此時是曹魏三路大軍來攻,蜀漢分兵在城固、赤阪屯駐,以司馬懿的兵力,想要短期內拿下陽平明顯是不可能的,一旦漢軍主力回師救援陽平,自己就會被內外夾擊,想撤回荊州就困難了。
所以司馬懿非常聰明的率軍暫時撤退,恰好主力大軍遇到大雨,撤軍而回,對司馬懿來說,與諸葛亮再做糾纏完全就是自找苦吃了,於是果斷撤兵了。
我們只瞭解諸葛亮用兵謹慎,其實司馬懿也差不多,指揮作戰也是滴水不漏,而且也非常有眼光,能夠敏銳地察覺到敵方攻擊的重點,提前做好準備,讓諸葛亮多次鎩羽而歸。
他是一個寧可不勝,也不願失敗的人,自然是不會貿然進攻陽平這個看似一口能吃下,實則危機重重的漢中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