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三國誌》的人,只需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三國時魏國的奠基人曹操設置的「校事」,即是一個類似於明朝東、西廠的間諜組織。世人皆知,曹操疑心重,對誰都不放心。為了及時把握群臣和大眾對他是否忠心,便廣佈耳目、探聽隱秘,這跟他詭詐殘暴、善用權謀的心理也非常符合。
《三國誌》裡說,建安元年,曹操拜司空(三公之官)。建安三年,回到許昌,初置軍師祭酒(司空的僚屬,也是曹操置官之始)。後來又呈現一種特別的官員「校事」,第一任校事的嘍囉是盧洪、趙達。至於他們怎麼為所欲為、濫用權利、摧殘無辜,古籍裡著墨不多,但記有其時軍中撒播的諺語:「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這與大明王朝的官員和大眾聽到魏忠賢、劉瑾的惡名就毛骨悚然的心理是相同的,足以說明曹操的「間諜」都是鬼見愁一般的人物。
曹操時的法曹椽(相當於如今的最高大法官)高柔,曾就「校事」嚴重破壞朝政與體系等向曹操進諫:「設法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曹操卻答覆:「卿知達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舉而辨眾事(事無大小皆能偵悉),使賢人君之為之,則不能也。」
曹操說得很安然,假如將悉數精力用在「刺舉」上,賢人正人能做得到嗎?這說明,這些校事是在曹操的默許下行事的,但曹操又底子沒拿他們當人看,最起碼沒把他們跟賢人正人同等對待,這也是曹操對待「間諜」的情緒跟大明王朝統治者寵信間諜的最大差異,否則像高柔那樣的耿直法官也會遭間諜暗算。
史書記載,數年間,吏民被校事探聽及隱秘抓捕的案子達萬計,高柔等一直上表要求核對真假,還民公正。從這些記載看,曹魏的「間諜」構陷的「冤假錯案」並不比明王朝東、西廠和錦衣衛誣害的案子差勁。
在「間諜」的設置上,曹操的後代跟朱元璋的後代也是相同的,越往後越猖獗。到曹魏第四代曹芳接位時,校事的權利一點點不比明代東、西廠小,他們上察宮廟、下攝眾司,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直到司馬氏擅權之後,考慮到校事都是曹魏舊人,才下旨吊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