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呂布殺董卓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說起呂布殺董卓的原因時,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司徒王允的美人計,總而言之,是王允用自己的義女貂蟬離間了呂布和董卓的關係,導致呂布被王允拉攏,最終殺死董卓。但其實呢,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非常值得商榷。
首先,正史上並沒有過美人計的記載,而且正史上也沒有貂蟬這個人物;其次,從情理上來說,這個故事也值得懷疑。因為,董卓和呂布作為執政東漢政權的軍政大佬,按理說金錢美女早已經司空見慣,很難想像他們會因為一個美女就不顧自身安危、不顧大局的大打出手?
至於在正史中,說到呂布殺董卓的原因時,也比較含蓄和簡略,比如在《三國誌》中,說是呂布有次惹得董卓不高興,董卓便拔出小戟向呂布擲去。呂布見狀趕忙賠罪,董卓這才心平氣和,此後呂布便開始暗恨董卓。後來董卓又調呂布前去守正中的合門,而呂布卻私下與董卓的侍婢私通,心中愈發覺得不安,於是他就去拜見司徒王允,因此被王允拉攏。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說法算是給大家簡單說明了呂布和董卓之間的矛盾由來,問題是,這上面提到的事情,實在只能算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因為,惹得董卓不高興、和一個婢女私通,這才多大點事啊,如果呂布僅僅就因為這些理由就要冒險去殺董卓,這實在有點得不償失。
因為,董卓不是一般人,往大的說,他是東漢帝國名義上的執政官,你殺他起碼得給天下人一個合理的交代吧;往小的說,董卓是涼州兵團的領袖人物,他身後還有一個強大且穩定的利益集團,隨時可以展開報復,你想殺他起碼要先把這個利益集團擺平吧!
更不用說,呂布作為董卓的義子,又被董卓委以重任,他冒險殺董卓,對他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我想呂布只要是個正常人,他在決定殺董卓之前,肯定會把上面這些問題捋一遍,如果只是上面那些雞毛蒜皮的矛盾,應該不足以讓呂布背叛董卓。
所以在我看來,想弄清楚呂布殺董卓的真相,還得從更深遠的背景去尋找更多的原因。
呂布與董卓的關係:
在很多人看來,呂布的身份主要就是董卓的乾兒子兼貼身保鏢,但其實呢,呂布還是董卓最重要的盟友。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呂布和董卓並不是打工仔與老闆的關係,而是小股東與大股東的關係。
最開始,呂布是丁原手下的主簿,後來在董卓和丁原受邀率軍進京時,呂布也跟隨丁原一併來的洛陽城。於是在當時的洛陽城裡,就有了這樣三股勢力:一是以董卓為首的涼州兵團;二是以丁原為首的并州兵團;三是以曹操、袁紹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
等到袁紹等人誅殺十常侍時,士大夫集團和董卓為了爭奪朝廷的控制權,便開始展開激烈鬥爭。在這種背景下,丁原的并州兵團就成為雙方都想拉攏的對象。從最後的結果看,丁原顯然是選擇站在士大夫集團這邊,因為他接受了士大夫集團授予他的執金吾職務。
大家知道,執金吾是洛陽城禁軍兩大主管之一,丁原作為一個地方官員,一進洛陽城就獲得這種職務,本身就證明士大夫集團很想拉攏他。而丁原選擇接受這個職務,也足以表明他選擇支持士大夫集團。至於呂布呢,顯然是選擇接受董卓的拉攏,因為據說他接受了董卓送的赤兔馬和金銀財寶。
最後的結果,是呂布成功把丁原殺掉,並取而代之成為并州兵團的領銜人物。隨後,呂布帶領并州兵團集體投靠董卓,於是董卓終於成功控制洛陽城。從這層意義上說,董卓能夠控制洛陽城,實際上是并州兵團與涼州兵團實現合作的結果。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并州兵團領銜人物的呂布,自然也就成為董卓最重要的盟友。因為,呂布願意站在董卓這邊,就意味著并州兵團會站在他這邊;而如果呂布離開他,也就意味著他會失去并州兵團的支持,這也就意味著董卓集團將走向分裂。
呂布與董卓的決裂:
因為呂布是董卓最重要的盟友,董卓自然得給予他足夠的信任和重用,否則呂布很有可能被董卓的政敵拉攏走。在這種背景下,董卓便和呂布結成父子關係,同時還讓呂布負責自己的安保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董卓為了拉攏呂布,那絕對是下足了血本。
首先,以呂布所擁有的實力,董卓讓他成為自己的乾兒子,本身就意味著董卓是要把他當繼位人培養,至少有類似的許諾。即便沒有類似的承諾,呂布擁有這樣一層頭銜,也足以讓他成為董卓集團中當之無愧的二號人物。
其次,董卓讓呂布負責自己的安保工作,本身也是對他的最大信任。因為,呂布一直都是如狼似虎般的人物,加上他還曾殺害過自己的大哥丁原,面對這樣一個人,一般人肯定是敬而遠之,至少不敢完全信任。但是,董卓卻沒有這樣做,他反而把自己的安保工作都交給呂布來負責,這足以表明董卓對呂布的信任是毫無保留。
當然,董卓這樣做的目的,主要就是想讓呂布明白,總而言之,在這個世界上,我董卓對你呂布最好。再總而言之,我能給你呂布的,其他人絕對都給不了。所以如果你背叛了我,就再也別想找到一個像我這樣無條件信任和重用你的大哥。
當然,也正因為董卓對呂布這份下血本的拉攏,呂布和董卓的關係,一時間是親密無間,呂布也是死心塌地跟著董卓混。但是,兩人最終還是走向分裂,甚至最後呂布還選擇將董卓殺死。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董卓遷都長安,讓大量非生產性人口湧入關中地區,不僅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還引發各種社會矛盾,最終削弱了他在關中的統治基礎。
大家知道,董卓遷都長安,不僅意味著皇帝來到長安,還意味著那些王公大臣、皇親國戚、朝廷的禁軍、護衛、宮女太監等,甚至這些人的家屬也都來到長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還大都是些非生產性人口。
通常情況下,眾多非生產性人口全部擁擠到一座城市,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在天下太平、中央政府擁有絕對權威時,這種做法會讓這座城市立馬成為天下的經濟和商業中心。
因為,這些非生產性人口同時遷移到一座城市時,必定會攜帶大量的財富前來,而他們又不直接從事生產,自然就只能通過不斷購買來實現。在他們的龐大需求刺激下,全國各地的物資,自然會源源不斷流向這座城市,長此以往,這座城市就會變得越來越繁華。
第二種結果,是在天下大亂、中央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各地方時,這種做法通常會給這座城市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在天下大亂、中央政府缺乏權威時,正常的經濟活動肯定會受到破壞和停頓,各地的物資也不可能再源源不斷地流向這座城市。
在這種背景下,大量非生產性的人群,突然湧入一個封閉的地區,他們又攜帶大量的財富,必定會讓當地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物資緊缺。長此以往下去,當這座城市所擁有的物資無法供養這麼多人口時,隨之而來的必定就是大規模地饑荒和內亂。
當時,董卓遷都長安後,恰好就遇到第二種結果。
因為,董卓所代表的長安政府,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它既指揮不動關東地區,也控制不了益州和漢中,甚至連涼州的許多地區都無法有效控制。在這種背景下,長安城自然很快陷入一片混亂,先是物價飛漲,接著就是當地百姓的生活全面惡化。
在這個過程中,董卓雖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廢除五銖錢,另鑄小錢作為貨幣等,但卻終究無濟於事。偏偏天公不作美,關中地區又連著幾個月不下雨,這讓當地的局勢變得更加惡化,以至於長安城物價猛漲,每石谷價高達數萬錢。
與此同時,在物資有限的情況下,董卓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還得繼續保障上層利益群體和軍人集團的奢侈富貴生活,以此來保證他們的忠誠度。這樣一來,關中地區的危機自然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沒有飯吃,而它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董卓在關中地區的統治基礎變得非常薄弱。
因為,很多人會簡單去理解,關中之所以出現這種危機,主要就是因為董卓的殘暴、貪婪所導致;所以只要把董卓的暴政推翻,關中的經濟就會全面改善。如果此時再有人故意去傳導這種觀念,自然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殺死董卓。而當這樣的人數達到一定規模時,呂布自然也需要順應潮流。
第二,董卓讓他的嫡系部隊全都駐紮在函谷關一線,導致他在長安缺乏強大的嫡系力量做依靠,給了反對他的人可乘之機。
據史書上記載,董卓在和袁紹等十八路諸侯聯軍交鋒時,曾派東中郎將董越駐守澠池,中郎將段煨駐守華陰,中郎將牛輔駐守安邑,其餘的將領分佈各縣,以抵禦山東聯軍的進攻。董卓自己則返回回到長安。
其中,澠池、華陰、安邑,都是以函谷關為中心的軍事重鎮。而董越、段煨、牛輔等人,都是董卓集團的核心成員,至於他們所率領的士兵,顯然都是正兒八經的涼州兵團。
從這層意義上說,董卓在回長安時,把自己的嫡系部隊,大都留在了函谷關一線。關於這一點,其實從後來董卓被殺後,李傕、郭汜、賈詡等收攏近十多涼州軍人從函谷關殺回長安,也可以再次得到印證。
當時董卓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函谷關一線的位置太重要,如果董卓讓非自己嫡系的軍人控制相關地區,他們隨時有可能與袁紹等關東聯軍進行各種密謀,甚至直接放袁紹等人進函谷關。在這種背景下,董卓自然只能讓自己的嫡系部隊留在函谷關一線把守。
問題是,董卓把自己的嫡系部隊全部都留在函谷關一線,那麼就意味著以長安城為中心的軍隊,大都不是董卓的嫡系部隊。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對董卓的人,一方面可以比較容易的實現密謀和串聯;另一方面,他們在屠殺董卓及其滿門時,也相對比較容易實現,至少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
事實上,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在董卓被殺後,皇甫嵩才可以輕而易舉的將董卓全族的男女老小全部屠殺,呂布和王允也才能一舉控制長安城。試想,如果長安城裡駐紮了大量的涼州軍人,那王允和呂布顯然無法輕易殺死董卓,因為他們不一定有機會實現密謀和串聯。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們僥倖殺死董卓,他們想要將董卓滿門屠殺,並一舉控制長安城,肯定需要進行一系列大規模的戰鬥才能實現,甚至能不能實現都還是個未知數。如果是這種結果,呂布等人還敢輕易選擇去殺董卓嗎?
第三,董卓試圖控制并州兵團的行為,讓他和呂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前面說過,呂布和董卓,實際上是一種合作關係。呂布和他的并州兵團,是一股獨立與涼州兵團之外的軍政集團,並不是董卓能完全控制的。在這種背景下,董卓一方面需要要對呂布表示出足夠的信任和重用,從而讓呂布始終願意與他合作。
另一方面,董卓又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將呂布和并州兵團真正納入到他的控制下,只有這樣董卓的統治才能真正穩固。否則,呂布和他的并州兵團,隨時存在背叛的可能。所以,董卓自然要想方設法對并州兵團進行滲透,甚至對呂布也要進行必要的壓制。
比如有一次,董卓讓呂布與胡軫一塊率軍攻打孫堅。本來,呂布作為董卓的乾兒子,又是董卓的禁軍主管,還是并州兵團的領銜人物,正常情況下,呂布的地位要遠高於胡軫。但這次出征,董卓卻任命胡軫為大都護,呂布充當副手,這明顯是在有意壓制呂布。
對此,呂布心中自然會有所不滿;胡軫呢,非但不注意,反而還在軍中大放厥詞,總而言之,這次出征非得殺一個兩千石的軍官嚴肅軍紀。呂布一聽,自然更是怒不可遏。因為,我呂布也是兩千石的軍官,你胡軫是不是計劃想殺我呂布來嚴肅軍紀啊?
當然,胡軫這樣囂張的背後,未嘗不是董卓的授意。在這種背景下,呂布自然要進行反擊。因為,如果呂布坐視胡軫在自己面前這樣囂張,這也就意味著他默認胡軫可以坐在自己前面,這樣一來,呂布在董卓集團中的排名,自然就要開始下降。
如果呂布的排名都下降,那并州兵團其他軍政大佬的排名,自然也都要跟著下降。這樣不斷持續下去,并州兵團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就會越來越低,到時董卓再通過政治手段對其分化瓦解,并州兵團恐怕就會被董卓給徹底兼併掉。
這種結果顯然是呂布無法接受的,所以等到胡軫和孫堅交戰時,呂布就公然瞎搗亂,於是胡軫當場就被讓孫堅打得潰不成軍。從某種意義上說,呂布這種行為,那就是公然叛亂。因為這拉到哪裡去,也是必死的罪行。問題是,董卓哪裡敢因此治呂布的罪呢?
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董卓侵犯了呂布及整個并州兵團的利益,如果董卓敢因此懲罰呂布,這不是逼得呂布和并州兵團與他公開決裂麼?要知道,當時整個關東地區已經徹底失控,如果董卓再和呂布內鬥起來,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這件事發生後,董卓非但沒有懲罰呂布,反而還出言安撫呂布,總而言之,是我不該讓胡軫著種分不清頭大眼小的人給你做褡襠。當然,也正因為董卓的妥善處理,這件事並沒有有讓董卓和呂布反目,甚至事後董卓還對呂布還表顯得更加信任,但從某種意義上說,董卓與呂布之間的嫌隙,卻就此拉開了序幕。
因為,這件事發生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那就是呂布再也沒有領兵出征過了。雖然此後,呂布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高,但作為一個軍政大佬,如果長期待在中央負責董卓的安保工作,也就意味著他失去了擴張實力的機會,甚至他對并州兵團的控制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弱。
如果照這種情形持續發展下去,呂布的前途顯然不容樂觀。在這種背景下,呂布看著自己有勁無處使,甚至慢慢被架空,他與董卓之間的矛盾,自然是越來越大。
第四,與士大夫集團的合作,讓呂布認為殺掉董卓後,自己有機會取代董卓的地位。
董卓遷都長安後,為緩和與士大夫集團的關係,並爭取他們的支持,於是就將長安政府的日常工作,全部交由士大夫成員王允來負責;並且當時長安政府的主要官員,也都是士大夫集團的成員。
在這種背景下,當王允代表士大夫集團向呂布進行拉攏時,呂布自然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為,基於呂布的考慮,由於董卓的涼州兵團大都駐紮在函谷關一線,現在長安城中,最大的實力派主要就四個:
一是以王允為首的士大夫集團;二是以呂布為首的并州兵團;三是以皇莆嵩等人為首的關中集團;四是原洛陽的禁軍勢力。
其中,以皇莆嵩等人為首的關中集團,本身就與士大夫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於原洛陽的禁軍勢力,他們的上層人物,也大都是士大夫集團的成員,在這種背景下,呂布領銜殺掉董卓,自然就能迅速控制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並有機會成為長安政府的首席軍方大佬。
與此同時,以呂布的的軍事地位,背後有長安士大夫集團、并州兵團、關中集團、原洛陽禁軍勢力的支持,他解決一個群龍無首、且分散駐紮函谷關一線的涼州兵團,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難度。如果實現這一步,呂布的地位自然就可以更上一層樓,甚至成為第二個董卓。既然如此,面對王允的拉攏,呂布自然是樂意合作。
總結
從某種意義上說,呂布殺董卓,可謂天時、地理和人和全佔,並且從最初的結果來看,一切也都按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先是董卓和他全族輕易就被屠殺;接著呂布和王允又迅速控制住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
再接著,涼州兵團的上層人物,要麼投降王允,要麼直接被清洗出局;最後分散駐紮在函谷關一線的涼州兵團,也因為一時群龍無首,大都被驚恐不安的氣氛所籠罩,紛紛想著逃跑。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王允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能夠全力支持呂布,讓他全權統率所有非涼州系的軍人,包括并州兵團、關中集團和原洛陽禁軍等,自然有機會一舉把那些驚魂未定的、還沒有成功集結的涼州兵團徹底打垮。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王允和呂布的唯一機會。
問題是,如果是這種結果,那以王允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又圖啥呢?因為這樣一來,無非是殺掉一個董卓,卻迎來了一個比董卓更可以的呂布。所以基於王允的利益,顯然不可能讓呂布全權統率所有非涼州系的軍人。於是在爭執之中,王允與呂布,都錯過了解決涼州兵團的最佳時機,最後只能走向失敗。
參考文獻:《三國誌》、《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