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武將和謀士參謀最多的時期之一,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曹操統一北方,各地的軍閥都被逐一消滅。在初期,曹操和劉備都只能算是小人物,他們能夠建立各自的政權,都要歸結於帳下的能人異士。如曹營的郭嘉、賈詡、許褚、夏侯家族等,劉備帳下諸葛亮、龐統、法正、關羽、趙雲等,這些都是他們建立政權的根基。水鏡先生的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足以說明謀士參謀在三國時期的作用。
三國時期能夠被稱為第一謀士參謀的,筆者認為諸葛亮、周瑜、郭嘉等有資格。其中周瑜是被演義醜化,郭嘉和他都是英年早逝。如果郭嘉不死,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能不會出現,諸葛亮也很難出山。唯有諸葛亮一人活的時間最長,照理說劉備政權的存活時間也會更長,那為何蜀國還是最先滅亡的?
從諸葛亮初出茅廬開始,劉備的「事業」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後來還在漢中稱王,這一切都顯得非常順利,可為何劉備後來建立的蜀漢政權會開始走了下坡路?因為諸葛亮犯了三個錯誤,這三點也是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
第一點,諸葛亮選人用人錯誤
筆者認為,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欠缺。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也不是「神」,他也會有失誤的時候。有人認為,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就是諸葛亮的錯誤,其實並非如此。以當時天下的形勢,如果直接殺掉曹操,北方肯定會動亂,唯有曹操真正能夠穩定北方。同時劉備勢力還比較弱小,這也是為了防止孫權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是在荊州問題上,諸葛亮確實有些欠考慮。
蜀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其實也可以說是關羽丟失荊州開始的,諸葛亮明知關羽太傲,仍派關羽鎮守荊州。最後導致荊州丟失、關羽父子戰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間接害死張飛,蜀國再無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選擇讓關羽鎮守荊州也是無奈之舉,劉備的存在讓他無法反駁。除此之外,在「失街亭」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也確實欠考慮。此後,蜀國深陷北伐泥潭。
第二點,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未親臨戰場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這次戰爭讓曹魏有些措手不及。諸葛亮的北伐讓曹魏的三個郡反叛,這讓魏明帝曹叡有些震驚,他不得不親自到長安督戰。蜀漢第一次北伐是最重要的一次戰爭,如果第一次失利,後面就會更難打。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而是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為先鋒,並且鎮守軍事重地街亭。
因為馬謖的愚蠢,最終丟失了街亭,最終導致北伐進退無據,諸葛亮只能撤兵。夷陵之戰後,曹魏政權本以為蜀漢無力北進,於是放鬆了警惕。這一次北伐讓曹魏有些驚慌失措,但因為街亭的丟失而不戰自敗。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曹魏提高警惕,此後諸葛亮多次北伐毫無戰果。
夷陵之戰後,蜀國本已經元氣大傷,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利讓蜀國的局勢更加危機。在此戰之後,諸葛亮幾乎都是親自帶軍。毛主席曾總結:「自街亭敗後,每出,亮(諸葛亮)必在軍。」
第三點,諸葛亮總戰略制定的錯誤
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是千古名篇,其中的戰略思想確實讓人敬佩,諸葛亮出山後也基本按照其內容進行,可也有些出入。對此毛主席曾評價:「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這也直接表明諸葛亮的最初戰略思想是存在問題的。
在《隆中對》中有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這也是諸葛亮兵分兩路的思想,但這一點太具有爭議,荊州和益州相隔非常遠。分兵兩地很明顯讓劉備集團失去了優勢,並且最終的結果是關羽失荊州,並且兵敗被殺。
諸葛亮的三個失誤,使蜀漢遭到了巨大的損失,但這所有的問題也不能全歸結於諸葛亮。從地位來看,劉備始終是他的頂頭上司,諸葛亮的所有想法不能完全實行。比如將鎮守荊州的將領換成別人,怎奈關羽太傲,還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夷陵之戰諸葛亮已經勸劉備,但劉備仍不聽,最終導致蜀國國力急劇下降,再無統一天下的實力,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也讓蜀國損失巨大。
蜀國後期國力衰微,東吳則依據地理優勢和政治手段等方式存活更久。諸葛亮不是「神」,他獨自擔起發展蜀國的重任,再加上蜀國後期的人才凋敝,和幾次重大的失誤,早已經是回天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