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瞭解:荀彧和曹操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荀彧當初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荀彧最後為什麼會反對曹操稱王稱帝?
荀彧的立場,從來沒有改變過。
他選擇曹操,是為匡扶大漢社稷。
最終,他與曹操鬧掰,也是為了大漢社稷。
選擇曹操,正為漢室
荀彧,荀子後人,穎川荀氏是當時天下知名的望族。
天下大亂後,荀彧認為穎川四戰之地,很不安全,便帶家人去冀州投靠韓馥。
荀彧抵達冀州時,袁紹已經奪取了冀州。荀彧只好接受袁紹的邀請,投身帳下。
191年,荀彧又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袁紹再怎麼不濟,也比韓馥要強吧!荀彧當初願拖家帶口投奔韓馥,為何要離開袁紹呢?
因為:袁紹已露不臣之心,顯然不是匡扶漢室的人選。
袁紹以盟主身份,組織討董,卻並不積極討董,反而利用盟主身份,縱橫捭闔,施加壓力,強取冀州。
就在前不久,袁紹更是企圖另立劉虞為天子,視天子如玩物已昭然若揭。
相比之下,當時的曹操,是群雄中少有的忠臣。
討董戰爭中,比曹操強的州牧、太守們擁兵自重,唯兵微將寡的曹操真刀真槍地去幹,把自己拼了個精光。
而在盟主袁紹要另立天子時,正依附袁紹的曹操,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並「依然通貢獻於天子」。
從當時眼光看,曹操,確實是天下群雄中,唯一一個算得上忠臣的人物。
荀彧對曹操的期許:心在王室
追隨曹操後,荀彧是一直把曹操當成忠臣的。
在建議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時,荀彧提到:曹操首唱義兵,「乃心無不在王室」。希望曹操「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
荀彧的話,是在曹操集團內部會議上提出的。如果這些用語不出自本心,荀彧完全沒必要扭扭捏捏。郭嘉、程昱在這種內部討論時,直接張口就是「王霸之業」!
可見:荀彧是真心認為曹操「心無不在王室」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與漢室之間一次雙贏的合作。
此事對曹操的意義自不必說。他因此佔據道義高地,在爭雄中佔據主動。
漢室,從中也得益不少。
自董卓之亂後,天子號令就不為群雄所認可,天子本人也顛沛流離、衣食無著。
曹操迎天子都許後,朝廷得以安定下來,至少解決了吃飯問題。
同時,漢室與曹操的合作,極大的壓制了關東的影響力。
董卓之亂後,地方州牧、太守,多為二袁所任。
徐州繼任徐州牧,曹操任兗州牧,都需得到袁紹認可。
袁術,更是趁天子權威下降,有稱帝之意。
通過與曹操合作,漢室在名義上,仍然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延續。
延緩曹操的野心
不過,隨著討滅群雄,曹操的雄心逐漸擴大。
204年,曹操平定鄴後,有人建議曹操依古制置九州,曹操自領冀州。上古九州的冀州,包含了河東、扶風、西河、幽州、并州等地,形勢廣大。如此,曹操可以以冀州制天下。
曹操想要採納這個建議。
這個計劃,與後來曹操稱魏公,建魏國時的作為,幾乎完全一樣。
差別僅僅是:曹操沒有稱公而已!
一旦如此,曹操對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統治,將完全合法化,無需再借助漢帝,已與建國無異!
荀彧反對:現在人人都害怕自己的土地不能保全,您領冀州,奪太多土地,將引起人人恐慌,不如先平定河北,修復舊京,壓迫荊州,使「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再依古制。
「天下大定,再依古制」,荀彧以此使曹操的計劃拖延。
中原定,社稷危
荀彧與曹操之間出現裂痕,很可能始於征劉表時期。
曹操討伐劉表前,荀彧提出:應該「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備」。
此後幾年,曹操發起征伐孫權,征討馬超等作戰,荀彧似乎再無計策。這是極為反常的。
或許,荀彧已經感到:以曹操的實力,他已經不可能去作齊桓公、晉文公了!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公開化,是在曹操稱魏公一事上。
曹操集團再次搬出當時被荀彧反對的建議,並在此建魏國,加魏公。
這意味著:魏代漢的程序,正式啟動!
荀彧攤牌:您興兵,本是為了匡朝寧國,應守退讓之實,不應如此!
二人的矛盾公開化。
不久,征吳時,曹操把荀彧帶在軍中。荀彧不久「以憂薨」。
穎川荀氏的家學
荀彧,真的天真的寄望曹操能先平定天下,再「守退讓之實」嗎?
荀彧,並不天真。
忠於漢室,並非荀彧的唯一訴求。
荀彧,荀子之後。穎川荀氏一直世代研習經學。
不管是先祖荀子,還是其叔荀爽,他們的思想,都包含2個部分:1、民貴君輕,以民為本;2、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制度。
生逢亂世,荀彧帶族人離開穎川,躲避戰禍,是保全家族;助曹操掃蕩群雄,結束戰亂,是保民之本。
維護漢室,只是荀彧眾多訴求中的一個。
結束戰亂,使民安樂,當時沒有比曹操更好的選擇了。
而且早年的曹操,也確實是最接近「心在王室」的一個軍閥。荀彧與之合作,也確實使漢得益不少。
只是,大定北方後,以曹操的處境,曹操已不可能「守退讓之實」了。
「中原定,社稷危」,荀彧終究不能再給大漢續命。
不過,荀彧以其優秀謀略,幫助曹操快速平定北方,結束中原戰亂,不負家學,也不負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