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冒著險出兵救孔融 竟只是為得一句好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冒著險出兵救孔融 竟只是為得一句好評?

對於孔融大家並不陌生,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典故,基本反映出其高尚的品行。

這一年,黃巾軍包圍了北海郡,要借糧,北海郡的太守就是孔融。孔融不給,想搬救兵,這時正好來了猛將太史慈,可以負責聯繫救兵。

找誰來救呢?孔融是動了心思的,他想到了劉備同學,一則劉備仁義,二則當時劉備是個新手,急需有名流推他,憑著孔融的影響力,給他劉備增粉是絕對沒問題的。想來劉備也不會放過增強影響力的機會。

於是有一天,平原城下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名武官,生得高大英挺,猿臂虎身,頷下一縷黑直長鬚結辮紮在腦後,氣度不凡。他乘馬帶甲,身上背著弓箭,一副風塵僕僕的模樣。

只見他來到門前,對城上守兵大聲道:「東萊太史慈,奉北海相孔融之命,特來向劉府君求援!」

劉備此時應該還不知道太史慈何許人也,但一定知道孔融,所以他立刻下令召見,太史慈也不多廢話,便將事由娓娓道來。

原來又是黃巾軍惹的禍。

卻說黃巾軍在冀、兗二州被官軍擊敗後,只能回流至青州,在管亥的率領下,再度入寇北海,北海相孔融親自領兵出剿無效,反被敵軍圍困於都昌縣,至今已有十餘日,情況甚是危急。太史慈本來不是孔融屬下,只因孔融常常資助他家,這才犯險孤身進入圍城,自願為孔融討救兵。

太史慈對劉備道:「我,太史慈,東萊鄙人,和孔北海非親非故,非朋非黨,只是為了道義,甘願為他分災共難。現在管亥為亂,北海被圍,孤立無援,危在旦夕,府君您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大人才特別派我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來向府君您求援,現在孔大人在圍城中引頸盼望,北海一地存亡,就看您的一句話了。」

劉備聽完太史慈這番正氣凜然的言辭,不由得感慨萬分,於是說出了他自「乘華蓋」以來第二句歷史上有記載的話:「想不到孔北海還知道世界上有個叫劉備的人啊!」

劉備畢竟是當大哥的,廢話少說,當下便調精兵三千,由太史慈率領回北海平亂。黃巾軍見有援軍到來,立刻便撤了,北海之圍遂解。

讀到這裡,列位大概會覺得劉備在這件事的處理上似乎缺少誠意,既然要救就應該親自領兵去救,怎麼會出兵不出面呢?這似乎有悖他做人的原則。

這倒是冤枉了劉備,漢朝當時有「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發」的規矩,劉備既然身為平原相,便不能率軍離開平原境。雖然這規矩後來被一破再破,但至少目前為止,劉備應該還是放在心上的。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從劉備對太史慈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兩件事:

第一,他當時還是個名聲不顯的小角色,因此對於孔融會找他求援感到無比驚訝。

第二,他出兵的理由似乎並不是為了救國討賊,也不是太史慈所說的仁義道德。他之所以出兵完全是因為孔融這個大人物瞧得起他,給足了他面子。在受寵若驚之下,他便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

以上兩條意味著,此刻的劉備急欲成名,很需要面子,需要到他可以忘記一些更加切身的利害,而揮霍手上寥寥無幾的籌碼。

當然,不能否認劉備出兵救孔融是「義舉」,此舉肯定為他的名聲加分不少。

說到孔融,在當時士大夫界中,類似於現如今歌壇中的周傑倫、影壇中的周潤發,屬於天王級的人物。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在那個以經學為尊的年代,這可比什麼「皇室血統」、「帝王之胄」要牛得多了。

而且他本身又有才華、善議論,很快就坐上當代名士第一把交椅,凡是與他結交或是受他稱讚的人,身價都會翻著跟頭往上漲,因此劉備這一救,立刻便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軍痞,提升到了「天下英豪」的等級,這對劉備之後的事業有著很大幫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