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荀彧為什麼要反對曹操恢復九州制?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一般都認為,從大禹治水開始中國就有了九州這樣的政區,後面才演變為十二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推行了郡縣制,卻沒有在郡以上設立州。到了公元前二世末,也就是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左右,漢武帝將全國除首都附近的七個郡級單位以外政區分屬於十三部,即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交趾、朔方;每部設刺史一人,負責巡察境內的地方官和豪強地主;稱為十三刺史部, 簡稱十三部或十三州。
但這個時期的州還是一種監察區,而且這十一個以州命名的單位中沒有九州中的梁州和雍州,增加了涼州、益州、并州和幽州。
在公元1世紀後的東漢,州才成為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域,朔方併入了并州,加上管轄首都一帶的司隸校尉部,總數仍為十三。由於交趾改稱交州,以州命名的單位就有了十二個,也不是九個。
由於全國就分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當作全國、「天下」的代名詞。如南宋詩人陸游《示兒》詩中的名句「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就是取這樣的用意;晚清詩人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一句也是如此。
從地域上看,九州中不存在幽州與并州,毫無疑問這兩個州都將併入冀州,成為曹操直接控制的領地。但事情絕不僅僅擴大地盤這麼簡單,《漢書》有云「州從《禹貢》為九,爵從周氏為五」,九州制的恢復與五等候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恢復九州只是設立五等候的前奏。
所謂五等候,即公、侯、伯、子、男,而大漢實行的卻是王、侯兩級爵位。漢高祖剪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規定非劉姓宗室不得封王,王國轄境相當於一郡。有功之臣只封侯,功高者為縣侯,食一縣封邑,小者為鄉侯、亭侯。另有關內侯,有食俸而無具體封國。公爵一級雖然也存在,但只是象徵性的。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光武帝封周朝後裔姬常為衛公、殷商後裔孔安為宋公,衛、宋兩國實際被視為漢賓,封國等同一郡。在大漢四百年歷史中,唯一一個有實權的公爵就是安漢公王莽,而且他也曾改十三州為九州,結果連漢室的江山社稷都篡了。
當董昭提出恢復禹貢九州之議,曹操肯定是全力支持,這是誰都抗拒不了的。荀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依舊竭力反對。因為事態越來越清楚,恢復九州不過是第一步,九州一旦恢復,曹操立刻便會恢復五等爵,進而謀取王公之位。
如今曹操這一系列步驟,豈不是明擺著要走王莽的老路?可見,九州制只是當時曹操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曹操的一種政治理想或者是內心的想法。
瞭解三國歷史的都知道,荀彧被稱為是最後一個漢臣,所以荀彧反對是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