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藉著袁紹的勢力,打敗數十萬青州黃巾殘部,隨即被迎入兗州,繼任為刺史。他南下打敗袁術,又因私忿進攻徐州,結果兗州大部被四處輾轉的呂布襲取。興平二年(195),曹操趕走呂布,重新站穩腳跟,就派部將曹洪領兵東去,迎接獻帝。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曹操與其他許多割據軍閥不同,他有政治頭腦,更懂得發展經濟,兩條重要策略推動他走上了統一中國的道路。
一是任人唯賢,而不管出身和道德品質,這就部分打破了舊的門閥體制,同時也顛覆了東漢以儒家道德治國的根本方針。
二是大力開展屯田,既讓投降的青州黃巾軍屯,也招募流亡百姓民屯。所謂屯田,就是把大批田地收歸政府所有,以軍事方法組織人力開墾耕作,政府提供牲畜、農具和種子,秋收後徵收五到六成的賦稅。剝削是相當嚴重的,但在亂世中有地可耕,有糧可吃,百姓們也就心滿意足了。
曹洪領兵東進,遭到董承部隊的攔阻。董昭說服了楊奉,讓他放曹操前來雒陽。隨即董昭給曹操出主意說:「最好把天子迎去許縣(今河南許昌市東),脫離西北軍的掌控。」曹操非常讚賞他的建議,假做請獻帝出巡魯陽,離開了楊奉等人的勢力範圍。於是定都許縣,改名為許昌,又稱許都。
當時關東最大的割據勢力還是袁紹,曹操暫時不敢與其抗衡,於是請獻帝加封袁紹為大將軍,自己做司空,行(代理)車騎將軍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不肯順從自己的割據勢力了。
建安三年(198),曹操聯合劉備攻滅了佔據徐州的呂布,隨即消滅在淮南僭號稱帝的袁術。關中諸將互攻,李傕被殺,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了雒陽和長安。第二年(199),袁紹消滅公孫瓚,基本統一冀、青、幽、並四州。在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以後,袁紹和曹操正式翻臉,指揮大軍南下,想要劫持天子。著名的官渡大戰,一觸即發。
此時,經過多年顛沛流離生活的獻帝已經成年了,他不願繼續看曹操的臉色行事,當一個傀儡皇帝,就密詔車騎將軍董承、左將軍劉備等人,要他們尋機誅殺曹操,至於因此自己會重新落入董承,或者落入劉備、袁紹的掌握中,他大概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建安五年(200),事情洩露,董承被殺,而事先逃往徐州割據的劉備也被曹操擊破,孤身走投袁紹。
袁紹大軍進攻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但先鋒部隊兩次在黃河岸邊被曹操擊敗,大將顏良、文丑被殺,挫動了銳氣。隨即兩軍在官渡地區長時間對峙,曹操處於弱勢,軍糧也十分緊張,想要後撤退守許昌。
他的重要謀臣、尚書令荀彧寫信勸阻說:「您現在用弱勢兵力,對抗強大的敵人,如果不能取勝,定然一敗塗地……可是要說眾寡懸殊,還不如高祖在滎陽、成皋間對抗項羽,當時高祖所以不肯先退,是因為一退就會為人所制。您現在以不足敵人一成的兵力,扼守咽喉要道,已經守了快半年了,相信轉機很快就會到來。」
荀彧的話有點誇大了,曹軍雖處弱勢,也不會只有袁軍十分之一的數量。但時機真的很快來到了,袁紹陣營發生內訌,謀士參謀許攸投靠曹操,向他洩露了袁軍大部分糧草都屯積在烏巢的重要消息。於是曹操親自率兵奇襲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袁軍士氣浮動,大將張郃、高覽等紛紛投降,曹操趁勝進擊,袁軍一潰千里。
袁紹逃回河北,憂憤而死,他的幾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為爭奪繼承人的資格內鬥不休,被曹操逐一擊破。建安十一年(206),曹操最後殺死袁紹的外甥高幹,基本平定了袁氏家族舊日的領地。建安十三年(208),漢獻帝劉協拜曹操為丞相,名實相符地執掌朝政——彷彿第二個董卓。
然而曹操和董卓不可同日而語,經過董承等人的叛亂,他知道必須牢牢將天子捏在手心裡,一刻也不能放鬆。漢獻帝劉協因此遭受到他前任諸帝都沒有嘗試過的高壓控制。獻帝實在受不了了,就在某次曹操覲見的時候,開門見山地說道:「你如果願意輔佐我,就對我好一點,不願意輔佐我,乾脆廢了我吧!」曹操驚得汗流浹背,從此再不敢獨自一人面對皇帝。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征討荊州牧劉表。還沒等到荊州,劉表先就去世了,他的繼承人、次子劉琮開城投降。前此依附劉表的劉備被打敗,投奔駐守江夏(今湖北新洲西)的劉表長子劉琦。
曹操約同割據江東的孫權勢力共同進攻劉備,孫權怕劉備滅亡後,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反而聯合劉備,在長江岸邊的赤壁擊敗曹軍。從此曹操的勢力再也無法越過長江,向南方深入。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他的大本營鄴城(今河北磁縣南)建造了巨大的銅雀台,以顯示自己的威儀。他還作了一篇《讓縣自明本令志》,內中寫道:「民間議論我有篡權之心,因此很多人建議我解除兵權,退隱山林。我知道這樣有助於挽救自己的名聲,然而天下還未平定,如果沒有我,不知道會有幾個人稱王,幾個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