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為什麼不好好給曹操治病?他究竟是怎麼死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華佗為什麼不好好給曹操治病?他究竟是怎麼死的?

大家好,說起華佗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關於華佗的死因,自古便是謎團,其中較為認可的幾種說法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無外乎不好好給曹操治病而激怒曹操,沒有什麼新鮮感。那麼華佗為什麼不好好給曹操治病呢?這才是值得深究之處,也是解開他身死之謎的關鍵。

第一,曹操的頭疾並不是什麼要命的大病

第二,行醫並不是華佗的追求

因此,華佗自恃醫術高明,區區頭疾完全在掌控範圍內,因此一直不願(或者本身就很難)為曹操根治,本想欲擒故縱,讓曹操重視自己,沒想到玩兒砸了,惹來了殺身之禍。

曹操的頭疼到底是什麼病?

由於歷史久遠,症狀有限,因此判斷曹操的準確病情很難,但是卻可以有一個大致的範圍。

首先文獻中提及「頭風」,中醫中把經久難愈的頭疼稱作頭風,曹操的頭風病二十多年的病史,終年65歲在三國時期也算是高壽,以此判斷,頭疼,並不是曹操的死因,而只是一種併發症。

根據「頭疼欲裂、心慌目眩」等僅有的一些症狀來看,曹操的頭疼很有可能是由高血壓、心臟病引起的,高血壓、心臟病的誘因往往是過量飲酒、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等,這些與曹操的愛好和生活習慣很吻合,常年領兵在外、馳騁沙場,並且經常飲酒,使得曹操的心腦血管負擔很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不足為奇,因為休息不好或情緒激動而引發頭疼也解釋得通。

而高血壓和心臟病,即使在現代醫學條件下,也很難根治,但是緩解症狀卻並不是難事。因此華佗才斷定此病為慢性病,需要「常隨左右」。(《三國誌》中的說法)

至於《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腫瘤、開顱等,可信度相對較低,一來缺乏有力的佐證,證明漢代即有開顱手術;二來,即使能開顱,礙於冶煉技術尚不成熟,精巧的切割工具很難鍛造,精細的切割很難實施,更不要說後續的消炎了;三來,即使是良性腫瘤,也不敢保能在繁累的工作環境下活20年之久。

華佗到底想幹什麼?

根據《三國誌》和《後漢書》記載,華佗給曹操看病不成遭反殺統共分三步,第一步暫時治好了,第二步在身邊看護一段時間,第三步藉故休假不歸,最終被曹操所殺。程序混亂、節奏拖沓,不符合名醫的風格。

《後漢書》中說「(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三國誌》中記載「(華佗)以醫見業,意常自悔。」

可見,華佗並不想一生行醫,他接近曹操,並且常伴左右,很可能是想藉機步入仕途。什麼?您覺得一個醫生想從政很異想天開?那您可能不知道後世有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藥王孫思邈,所謂一通百通,孫思邈不僅醫術高超,還精於儒釋道之所長,先後被唐太宗和唐高宗徵召,雖然最後還是歸隱山林,但是仍然被很多當代名士所推崇,其思想學說和醫學理論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

華佗很可能就是想走這條路子,只不過由於出身的原因,這條路在漢末很難走得通,直到他遇到了曹操。

華佗的出身,很可能連「寒門」都算不上,在漢代,寒門起碼也是「門」,只不過區別於士族,屬於小地主階級,華佗以「小技」為生,與士族寒門走出來的讀書人完全沒有可比性。

在漢代,選人用人採用的是察舉制,就是由地方考察推薦,由中央選拔任用,出仕的基礎是被舉「孝廉」,而在漢末,這一權力完全掌握在士族手中,連寒門都沒有機會出仕,何況華佗這種社會底層人士呢?

到了軍閥割據時期,各方勢力多依賴本地豪族,即便是走草根路線的劉備,中期都開始扶植益州本土豪強了,只有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打破了士族和豪強的壟斷,讓郭嘉、毛階等一大批寒門子弟可以施展拳腳。

華佗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欣然同意為曹操治病,在探明病因後,他知道這是一種需要長期調養的病,就更加有恃無恐,認為可以以此增加在曹魏陣營出仕的籌碼。

但是事與願違,很可能曹操覺得華佗就該好好治病,也能是曹魏人才太多,華佗在政治上的才華難以打動曹操,總之,華佗的出仕之路遇到了障礙,於是他就用了一招「欲擒故縱」,告假不歸。

因為此間頗有疑點,如果華佗鐵了心不想給曹操治病,那他一定知道下場,必死無疑,這種情況下他就該帶著老婆逃離魏地,以免引來殺身之禍。但是恰恰相反,華佗不僅沒走,還與曹操保持著書信往來,溝通順暢,這就不禁讓人遐想連篇。

最終,華佗被以「欺君之罪、不從知罪」處死,而這兩條罪責都是出自《漢律》,常年行走江湖,華佗不可能不知道這兩條是死罪,但是他卻鋌而走險、公然違抗,必定是有更大的追求。

只是可惜,曹操並不是那麼容易就範,他覺得華佗能治病就好好治病,不能治,那就再也不用治了。與曹操相比,華佗的政治智慧稍顯稚嫩。

因此,不安於現狀,貿然挑戰未知領域,很有可能是華佗身死的內在原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