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提倡薄葬墓中啥也沒有 為何還搞72疑塚?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提倡薄葬墓中啥也沒有 為何還搞72疑塚?

曹操在東漢末年,屬於一個力挽狂瀾式的人物。從棄董卓,回陳留起兵,再到迎為難中的漢獻帝劉協到許昌。有人對此說曹操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請注意,當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稱王稱帝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袁術,漢獻帝劉協代表的漢朝尚未滅亡,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著,公然稱帝。再比如劉備,雖然漢獻帝劉協禪讓曹丕,但是劉備向來自詡乃劉氏子孫,忠於漢室的,但其對帝位也是迫不及待。但曹操在世時,雖然渴望稱帝之人大有人在,但因曹操的不懈努力,始終保持了大漢王朝的延續,在這一點上,必須承認曹操的功勞,為曹操正名。

曹操此人其沒有篡位之心,在其詩中當能看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是想做一個周公式的人物,輔佐漢獻帝劉協完成統一大業,恢復漢朝秩序的。那麼縱觀曹操一生,可謂鞠躬盡瘁。但是曹操在對待死葬這件事上卻一改漢朝習俗:拋棄厚葬,主張薄葬。

史書記載曹操的遺囑中有這樣的交代:「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通過這一段,我們可以知道曹操對於自己的喪葬事宜要求非常簡單,也就是說他的墓中沒有任何值錢的貴重之物,沒有陪葬的妃子,也沒有瑰寶的寶物,更沒有什麼稀世珍品。既然如此,曹操為何還搞了一個七十二疑塚,難道是為了忽悠盜墓賊?或者是擔心別人發掘他的墓嗎?

關於這個七十二疑塚的來歷,在此有必要交代一下,不然曹操就太冤枉了。話說到了宋代,宋朝統治者為了政治宣傳需要,以蜀漢自居,同時大力推崇蜀漢文臣武將。而金人則推舉曹操為正統,還每年到曹操的墓地去祭拜。但是曹操當年主張薄葬,所以經過歷史的煙雲之後,其墓葬早已無法找尋,於是金人乾脆就把民間流傳的七十二疑塚當做曹操的墓地去祭拜。

但是隨著這種錯誤認識的傳播,甚至到了清朝時,毛宗崗甚至在《三國誌通俗演義》裡把這七十二疑塚的民間說法加到了書裡,其中寫道:「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口頭流傳還好,一旦白紙黑字寫到書裡,更顯得言之鑿鑿,不容置疑,於是漳河岸邊屬於北朝的墓地就被強加在了曹操頭上,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塚。

俗話說三人成虎,人言可畏。通過曹操七十二疑塚,足見其威力。不過到了今天,我們再看歷史,應該理性正確認識曹操,和曹操的七十二疑塚,還這位雄才大略、文武兼備的一代梟雄以清白。實現讀史乃知興衰、明心智的目的,而不是從歷史的故紙堆裡翻看無聊的噱頭以誤會那些有傑出貢獻的人物。小女子一家之言,希望各位看客多多關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