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原為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著名將領。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後世將於禁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
久經善戰
建安二年(197年),於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唯獨於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一些士卒雖然戰死了,於禁也不允許散亂。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於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
青州兵原是黃巾賊,後來投降了曹操,仍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他們經常放肆,乘機搶劫。於禁一聽,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於禁也造反。有人勸於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於禁說:「如今賊兵就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
於是,於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為於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於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於是錄於禁前後功,封為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198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佈於下邳。
建安四年(199年),史渙、於禁、樂進、徐晃、曹仁等人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官渡鏖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當初與袁紹作戰時,袁紹兵盛,於禁願意擔任先登。曹操稱讚於禁,於是遣步卒二千人由於禁統領,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劉備在徐州刺史殺車胄以反曹,曹操親自率軍前往攻打。田豐建議袁紹立刻進攻曹操的後方,袁紹則因為兒子生病而否定了田豐的計劃。雖然袁紹的主力軍隊沒有行動,但袁紹陣營依然有少量的軍隊去攻打延津,於禁堅守延津,使袁紹的少量軍隊不能攻下延津。
後來,於禁與樂進等將領率步騎五千,渡河,攻擊袁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數千,俘獲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再後來,曹操又使於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傷,士兵懼怕。於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官渡之戰後,於禁遷偏將軍。
博望遇險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北伐襲擊許都,一直打到了葉縣,已逼近許昌,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抵抗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至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
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於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夏侯惇、於禁果然中了劉備的埋伏,被劉備所破。早有預料的李典及時帶兵接應趕到,劉備望見李典的救兵到了,自覺強攻無益,於是撤退,曹軍成功保衛了許都。
殺死昌豨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於禁征討。於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據點。於是,曹操又派夏侯淵領兵與於禁一同作戰。夏侯淵攻下了昌豨的十餘座據點。但由於昌豨與於禁是舊交,便向於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後,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應當讓曹操處置,但於禁說:「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經常說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
當時曹操軍在淳於,聞而歎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於禁,是命運啊!」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定以後,曹操上表漢獻帝劉協表功於禁、樂進、張遼三人,於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期,曹操以趙儼為都督護軍,督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支軍隊。